敲黑板,黄鳍鲷腹水症不都是链球菌病!
唐绍林
黄鳍鲷肉质鲜美,是华南地区消费者十分喜爱的中档水产品,由于其耐低盐度的能力强,是广东珠海、广州南沙等地入海河口区域土池塘的重要养殖对象。从历年的养殖情况来看,黄鳍鲷最主要的病害就是以腹水为主要特征的链球菌病,但有些以腹水为主要症状的发病池塘用药效果不明显,也分离不到链球菌,有时外用药物甚至会增加死亡,近年我国科研工作者证实虹彩病毒病也能造成黄鳍鲷腹水症。本文介绍两者的区别诊断方法,以期在现场技术服务时做好针对性处理,避免误用刺激性药物造成养殖户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减少用药纠纷。
1、脱鳞病毒及其危害
2012年,在新加坡养殖的尖吻鲈中首次报道了疑似病毒病因的脱鳞综合征(SDS),2015年该病毒被确定为虹彩病毒科肿大细胞病毒属的新成员,命名为脱鳞病病毒(SDDV),脱鳞综合征(SDS)是尖吻鲈感染该病毒的主要表现症状(图1)。之后几年在印度尼西亚、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养殖的尖吻鲈发生该病,并造成较高的死亡率。
我国水科院南海所、华南农大海洋学院和中山大学等研究机构对华南地区池塘养殖的疑似病毒病的黄鳍鲷腹水征进行研究,结果也是脱鳞病病毒(SDDV)引起的,只是黄鳍鲷的发病症状以腹水为主,没有明显的脱鳞症状(图2、图3),与东南亚地区养殖尖吻鲈的发病症状不同。脱鳞病病毒引起的黄鳍鲷腹水症同样可以造成严重死亡,并且对黄鳍鲷的规格没有明显的选择性。
图1 尖吻鲈脱鳞综合征(自Saengchan Senapin)
图2 黄鳍鲷腹水综合征(南海所徐力文馈赠)
图3 黄鳍鲷腹水综合征(新垦店蔡德海提供)
2、黄鳍鲷病毒性腹水征与链球菌病的区别诊断
黄鳍鲷病毒性腹水征在我国广东地区池塘养殖的流行特点还不是很清楚,具体的流行水温(季节)、不同规格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以及主要的诱发因素还需进一步调查总结,目前无法通过流行特点的不同给临床诊断提供依据。从临床症状上区分,腹水征以腹部膨大、腹腔积水为主要症状;链球菌病虽然也有的病鱼表现出腹水症状,但后腹部肛门周围、鳍基、鳃盖內缘出血也是其主要症状(图4),部分鱼有眼睛浑浊(“蒙眼”)、肠道发红有“脓液”、脑部出血发红等典型症状,有少量链球菌病的病鱼在水中会出现打转的症状。需要对多尾病鱼进行症状观察,判断主要症状和典型症状。
黄鳍鲷链球菌病的上述发病症状,仅能作为临床诊断的初步参考,需要结合病原检测才能做出最后诊断。在现场或药店进行脑部、肝脏、脾脏等器官组织印片,吉姆萨染色后镜下观察,见大量链球菌感染(图5),再结合以上症状,即可做出链球菌病的临床诊断。各地利洋水产药店都可以进行免费的印片染色、观察的诊断服务,一般操作过程仅用十几分钟即可完成,方便快捷。如果印片观察见不到各个组织中有大量链球菌,可以初步排除链球菌感染,是否为病毒性腹水征,还需邮寄公司研究所做脱鳞病毒的PCR检测。
图4 黄鳍鲷链球菌病多部位出血
图5 脑部印片染色见大量链球菌
3、病毒性腹水征与链球菌病的处理思路
病毒病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重在预防和降低发病后的死亡率。黄鳍鲷腹水征在广东地区的主要传播方式如是苗种带毒还是在养殖水环境感染,还不清楚,缺乏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的依据。一旦发病以后,保持水体环境稳定,避免缺氧,减少或停止投喂,避免外用刺激性强的药物,能够减少发病鱼的死亡。
链球菌病造成黄鳍鲷“全身细菌感染”,内服敏感的抗菌药物是最佳的处理方法。最好在发病初期病鱼还能吃料的时候内服抗菌药物。尽早做药物敏感性试验,根据结果调整内服药物种类。因为水质恶化引起的发病,同时处理水质,水质不改善内服处理效果也不明显。外用消毒剂处理链球菌病时,也要考虑发病鱼的体质和消毒剂的刺激性,避免外用药物后死亡增加。
(转自“利洋水产”微信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