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区鮰鱼养殖放苗前后的水质管理要点
王gang刚长、唐绍林、韩奋杰
河南中牟地区每年5月初到6月中下旬是斑点叉尾鮰鱼种放苗的时期,水温一般在20~25℃,由于本地区的土质条件和一些不合理的管理操作,导致池塘出现一系列的水质问题,进而导致鱼吃料差,体质弱,严重时出现“红头”、“突眼”、“白鳃”等症状死亡,给养殖朋友们造成不小的困扰。因此,本文针对斑点叉尾鮰鱼种放养时期出现的问题给大家提供一些管理要点,供大家参考。
一、放苗前后出现的水质问题
本地区放苗前后出现的水质问题主要是pH值偏高。而pH值高的原因主要在于本地区特有的土质条件以及人为的不当操作这2个方面。
1、土质条件
本地区土壤多为盐碱地,普遍碳酸根含量高,营养较为丰富,pH值偏高。春季低温期阳光直射,水体容易快速起肥,小型藻类大量繁殖,导致水体pH值偏高。值得注意的是,当水体pH值超过8.5,就容易导致鱼吃料差,严重的会导致鱼不到水体上层吃料(吃底料),投喂时看不见鱼;当水体pH值超过8.6,容易发生气泡病,导致细菌性败血症,鱼体出现“红头”、“突眼”、“红鳍”、“白鳃”等症状。
“白鳃”
“突眼”、鳍条出血
2、不合理操作
本地区有部分养殖朋友习惯在早期进行肥水、杀虫(浮游动物)的管理操作,殊不知在这种土质条件下,即便不肥水、杀虫,小型绿藻(或硅藻)都容易大量繁殖,再进行如此操作,无疑会加剧pH值的升高,导致气泡病频发,处理难度大。
水色浓绿
二、放苗前后管理建议
1、放苗前后不建议肥水、杀虫。早期鱼摄食少,粪便较少,较少的藻类就可以有效利用粪便,水温升高后水体会自然肥起来。另外,早期大量肥水会导致无法利用的肥料堆积在池塘底部,导致中后期氨氮、亚硝酸盐的快速升高。
2、加大水深。水浅虽然水体升温快,鱼苗开口吃料早,但同时水质变化大,气泡病易发,造成鱼体损伤,继发感染细菌后导致烂鳃、烂身等,处理难度大。而水深的池塘水体更加稳定,不容易出现气泡病的问题,更有利于早期存活,总体来说利大于弊。
3、一旦发生气泡病后,不建议外用刺激性大的消毒剂,很容易增加死亡。发病后先使用“速解安”+“营养快线”,增强鱼体质,稳定水体,减少死亡,也可以使用“三环活力源(精品)”控藻,抑制藻类光合作用,降低水体pH值,减轻危害,之后再视情况内服相应抗菌药物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