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医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122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老师在第五届中国对虾产业发展论坛的现场发言(有声音)---对虾病害防治...

[复制链接]

294

主题

2697

帖子

962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16

积分
9623
16#
发表于 2014-3-18 22:08:25 | 只看该作者
今年南美白对虾养殖成功率低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用成功率低?养殖的不赚钱。珠江三角洲不赚钱的比例达到90%以上,赚钱的不到10%,其他的地区赚钱的也很少。这样一个现象到底根源在哪里?有人说苗种的原因,有人说是模式的原因,所以我们说一下我们的看法。养殖成功率低我们先看一下里面是实的东西,1、是普遍都低,南方比北方更低,2旱年淡水区好一点,涝年海水区好一点;12年海水区好一点像广西、海南、湛江、阳江这一带。而11年由于干旱就很差,去年就很涝那么珠江三角洲整个淡水区成活率就很低,福建12年雨水少养殖成功率就相对高,鱼虾混养大家感觉很好,但是到底过没过关?台山几乎都覆灭,只有那些以鱼为主套养虾的效益还是不错的。鱼虾混养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
  11年二代苗感觉好养,12年就感觉不是那么容易养了。现在的二代苗不是以前的二代苗,以前的二代苗最早的是土苗,现在的二代苗真的是二代苗了,是一代苗的二代苗了。没有以前的那种抗病性状了。条件好的高位池总体来讲还是不错的,条件差的高位池更惨。总体来高位池在南方比北方好一点。死亡出现两个高峰,一个是前期的死亡综合症,另一个是后期的偷死,这个在几年以前我们就有明确的答案,养殖成功率低真正的原因还是病害的影响。所以我们称新流行的白斑症病毒病是主要原因。
  为什么是新流行而不是新型,因为还没有足够的证据,现在还在进一步的做检测。这个病是怎么来的?其实最早的时候09年我们在文昌的会文就检测出来这种病毒。当时海南正广泛的放养一代苗,10年的时候大家知道广东、广西、福建就很严重了,到12年的时候全国就都发生这种病情。到了中造虾和第二造虾以一部分好转。这种病较以往的像特拉病毒09年以前(包括09年)国内主要是特拉病毒,我们跟踪了收集了很多这样的病例。09年出来以后,那么10年主要就是白斑病,这个时候致病性非常强、传染快,3-4天就达到死亡高峰,另外一个实际上是我们的养殖习惯。大家都在排塘,黄浦江排了几千头猪,国家就紧张了,我们排塘已经成习惯了,这种污染已经没办法控制了。不解决这种污染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种症状和一般的白斑症病毒略有差别,白班症状极少,身体微微发红。旋网旋中间有几条微微发红的虾,不仔细看症状不明显。游塘的虾略微红一点饵料台的虾部分肝胰脏模糊微红、须子发红。海水区肝胰脏萎缩,有的一跳就死。淡水区萎缩不明显。
  传播途径我们现在主要认为是甲壳类动物,我们认为控制好甲壳类动物,成功率高很多。这些带毒的虾苗、病虾、小野虾、小野蟹摄食感染为主。两个主要诱发因素,一个是氧气过高,一个是氧气过低。早期阶段氧气过高就是我们说“气泡病”的危害,后期氧气过低引起的主要是“偷死”,早期死亡主要是气泡病及气泡病诱发的白斑病引起。气泡病到底是怎么回事,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天津有个池塘,这个池塘得了特拉病毒病,傍晚7:30溶氧、pH都很高,用旋网捕上层游塘的虾将游塘的虾放到盆里,很多虾肌肉白浊、尾巴尖发白、全身发白。什么有原因造成它的白?过饱和的氧气透过表皮进到血液里面,再通过血液进入到肌肉里面。为什么尾巴尖发白?对虾的血管是盲管到了末端聚集所以到了末端大量的气泡出来。这是典型的案例,其实很多的时候是看不到气泡也看不到肌肉白浊,其实虾已经受到了损失,正常的我们虾苗放养不久,经常的出现虾体发白很多都是有气泡病引起,最后的原因归结到虾苗质量不好。很多是冤枉了。
  气泡病主要有两个原因引起,第一个是光合作用过强,造成氧气过饱和,第二个原因是温度的突然升高(温差的变化)。在我们虾上主要还是第一种原因氧气过饱和。因为早期阶段耗氧因子少,产氧因子多很容易过饱和。特别是现在大家推广肥料、肥水很多情况下稍微的不注意氧气就过饱和,pH值高误诊为碱中毒,如果没有病毒单纯的气泡病危害并不太大。但是病毒如果存在,有气泡病诱发这样的危害就大了很多。所以早期的死亡,我们主要认为是气泡病以及气泡病诱发病毒病引起的。气泡病的危害其实非常严重,除了能引起急性死亡造成肌肉萎缩。像偷死的虾肌肉白浊,本来本身有病在水面游塘,水面氧气过饱和在南方是非常普遍的,很容易造成肌肉白浊,所以偷死的虾很多肌肉白浊。诱发病毒病甚至弧菌病的危害也是非常严重的。除此之外,本身有病的虾发生气泡病之后还会加重死亡。所以气泡病影响了整个养殖过程。
  第二种现象即后期虾的死亡,这种虾的死亡实际上养到一定程度就发生,什么原因导致这种问题?实际上是养殖密度、投饵量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整个的净水能力和耗污染不成比例,净水输入降低了。这个时候也会导致病毒病和细菌病。氧气不足直接导致死亡表现为有时候亚硝酸盐高,在蜕壳的时候就会偷死,诱发病毒病和弧菌非常普遍,缺氧是根,所以到程度就死。
  珠江三角洲,我们统计,在发病流行的时候,1kw的增氧能力很难超过600斤虾,海水很难超过1千斤虾,没有病毒病产量可能会增加一倍,但是有病毒病的时候,想高产不可能,因为加上这两个影响因素,所以回过头来,那种简单的养殖模式还能否过关?有几个例子我以前也经常讲,因为我们一直在跟踪、建店,推广那种模式,连续12年都成功。(在陇海角美西店村)普通的小池塘,2至3亩地,充气增氧有时候加个叶轮增氧机,它的淡水水源经过藕塘进入,咸水全是地下水,轮捕轮放12年来连续成功,偶然的几户、偶然的几年是不算数的。江苏如东和雅村,以前养河蟹育苗的,夏天空着养虾,在这么大的病害影响下,成功率非常高。在山东滨州有一小块池塘,1.6亩塘,也是年年成功。为什么会成功?我们每个地区都有一些成功的例子,像山东海阳大棚改造养虾、漳浦高位养虾池、海南岩峰等年年成功,东海岛虽然亩产成功率较低,但也比其他地方高。反过来,像海南干城、黄柳一带,成功率反而更低。综合起来分析,北方成功率较南方高,北方温度低,未形成足够的养殖规模,污染不像南方这么严重,这种污染主要指病毒污染。上面三个例子证实,地下水源不带病毒,起码不带甲壳类动物的,传播途径少,池塘小不一定成功,但池塘小增氧能力强,因为一个池塘起码安一台增氧机,一台增氧机1.5kw,1.6亩的地儿,一亩地就是1kw,增氧能力很强。在加上其他净排水条件,可以后期加水,加水的过程等于几台增氧机的增氧,实际上后期解决了保产的问题,减少了缺氧的机会,前面的小池塘虽然小,但适当的控制好,都是老池塘,底泥厚,前期的耗氧使得很难得气泡病。
  所以养成功的几个关键点,第一,现在的病毒病非常严重,就像非典、禽流感流行,必须从传染病的角度来考虑,不能怨苗种也不能怨饲料或水,所以传染病的思想要建立。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这个根,所以池塘养殖里面主要是水源、池塘和苗种这三点。凡是处理好水源进一代苗的,而且后期不再换水、换水能力弱的高位池成功率都高。水源保证不被病毒污染的这个处理方法。首先消毒,消灭甲壳类动物就解决很大一部分问题,(深水过滤或者纱滤解决了一部分甲壳类动物的问题)高位池不要简单的过滤,深层次的纱滤是有效的能减少浮游动物,塘底留的甲壳类浮游动物。
  另外,防治小蟹,池塘消毒,重点杀甲壳类动物,然后再用微生物方法完成底质修复。放养无特定性无白斑症病毒的一代苗,前期工作做好,就没什么问题。第二,保持早期的水质稳定,防气泡病及其诱发的病毒病,深水位放苗,早期多用活菌,一次次增加耗氧因子,增加稳定性,适当推迟放苗或老水养虾,以前成功虾池的老水,如果检测没有病毒可直接使用,比新水还好。慎用肥料,如现在的肥水膏,典型的含p,我们要用可溶性有机肥。慎用杀虫消毒药物,杀完虫,浮游动物少了,浮游植物过量繁殖导致气泡病发生,从小苗阶段开始中午多开增氧机,早期放苗时试水行但第二天放苗死了,早期晴天放苗测水溶氧在6.5毫克,第二天虾苗把握性差。及时测定溶氧和pH值,溶氧测定常规化要求,如果测定发生气泡病的可能性非常大应适当换水,控制藻类。中后期加大增氧改底,间接增氧,减少耗氧,防止缺氧是第一位的。溶氧决定产量,水源可靠的池塘,水源经过处理或者是地下水,适当的增加换水,提高产量,降低成本,这个很有意义。杜绝排塘,增加苗种及养殖过程中的简洁,如果苗场不出具病毒检测报告,这个苗是不可以用的,防止病毒传染,不杜绝,便永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群体,提高虾体的抗病能力。选择健康苗合理放养密度,前期放养过高后期容易偷死。保持适当的盐度,深水位小池塘养虾这种模式非常成功。少量的放鱼苗能防止慢性的病毒病的发生,不是鱼虾混养没用,在某些地区还是非常有用的。
养殖一成不变是不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472

帖子

1381

积分

铜牌会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1381
17#
发表于 2014-3-18 23:29:06 | 只看该作者
管理员 发表于 2013-6-9 18:13
已经帮楼主加进去了,在发帖页面有各视频链接按钮,把土豆的地址放进去就可以。

视频看不到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58

帖子

1275

积分

铜牌会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1275
18#
发表于 2014-3-19 20:39:04 | 只看该作者
  马老师讲的有理有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水产医院论坛  粤ICP备17147180号

GMT+8, 2024-6-16 20:09 , Processed in 0.12315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