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一黄颡鱼养殖池塘,面积12亩,平均水深2米,7台1.5kw的叶轮式增氧机、1台1.5kw水车式增氧机(见图1)。2020年8月放规格100口的杂交黄颡鱼苗35万尾,养殖到2021年3月份,平均规格达1两以上,存塘约4万斤鱼。
该养殖池塘一直在投喂,平时调水改底少,多换水,越冬时投喂多。
3月6日大量换水。
3月10日开始发病死亡,当天死鱼几十斤。
3月11日,死鱼200斤。
3月12日,死鱼500斤,电话咨询当地利洋水产药店技术人员。技术人员到现场调查,死鱼中三分之二以上为当天死亡。池塘中的病鱼有的聚堆、有的游水、有的飙水、有的吊颈,从塘中捞病鱼检查,外观病鱼鳍基充血,其中胸鳍最明显;肛门及生殖孔红肿;头部皮肤脱粘、塌陷,呈烂头状。解剖病鱼肝脏发白,脾脏发黑肿大,内脏轻微充血,肠道薄。镜检病鱼鳃上有大量斜管虫,个别病鱼鳃上有车轮虫。建议停料,外泼“速解安”1件+“激活”1件+“底加氧”1包。
3月13日,死鱼1500斤。
3月14日,死鱼4000斤。
3月15日,死鱼5700斤。
3月16日,死鱼7000斤。
3月17日,死鱼5000斤。早上11点半,到该养殖池塘现场调查,用快速水质测试盒测定水质指标:pH值7.5,氨氮1.5mg/L,亚硝酸盐0.25 mg/L;用哈希溶氧仪测定池塘水温25.2℃,溶解氧6.84mg/L,饱和度83.5%。观察塘边有大量趴边的病鱼(见图2)。从塘边取4尾趴边的病鱼,外观病鱼头部皮肤脱粘、塌陷,呈烂头状(见图3、图4),肛门及生殖孔红肿(见图5)。解剖病鱼鳃无明显病变(见图6);肝脏轻微充血(见图7)、脾脏轻微充血、肾脏水肿(见图8);脑轻微充血(见图9)。分别从病鱼的脑、肝脏和肾脏中接种胰蛋白胨大豆琼脂(TSA)培养基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并取鳃、肝脏、脾脏、肾脏和脑组织分别用95%酒精和10%的甲醛固定保存,带回公司研究所进行病毒检测和组织病理切片观察。
结果:采用实验室普通(RT-)PCR检测方法,对采集的4尾病鱼的脑、鳃、肝脏、肾脏组织进行肿大病毒属虹彩病毒(RSIV)、蛙虹彩病毒(LMBV)、弹状病毒(SCRV)、神经坏死病毒(VNNV)、草鱼出血病病毒(GCRV)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经28℃培养48h,4尾病鱼的脑、肝脏和肾脏中均能分离出大量圆形、边缘整齐、隆起、表面平滑、不透明的微白色菌落(见图10),革兰氏染色结果为阴性的短杆菌、两端钝圆、散在偶见成双排列(图11),经过16S rDNA测序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对该菌的气溶素基因进行检测,结果呈阳性。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对“出败康”、“菌炎好迪”、“氟多力”、“辛普康”、“肠苷康”、“代金康”等药物敏感(见图12)。组织病理切片结果显示:病鱼鳃组织轻微淤血、少量寄生虫;肝脏组织轻微淤血,局部变性,可见巨噬细胞中心;脾脏组织细胞散在坏死;肾脏组织淤血,肾间组织细胞坏死;脑轻微淤血(见图13)。
分析:1、该养殖池塘放养过密,越冬时投喂较多,池塘污染严重,平时改底调水少。大量投喂后黄颡鱼生长快,体质弱,抵抗力差,换水后应激过大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发病死亡。
2、嗜水气单胞菌是一种水体中广泛存在的细菌,可引起养殖鱼类及其它水产动物的多种病害。本病例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气溶素基因检测呈阳性,气溶素是重要的毒力因子,该毒素具有溶血性、肠毒性和细胞毒性,与气单胞菌的毒力密切相关,这可能是导致该病例黄颡鱼大量死亡的重要原因。
3、建议处理本病例时用“速解安”+“底加氧”先调水改底,稳定后根据药敏实验结果选择敏感药物内服,连续内服5天,之后内服“LY-生命素”+“营养快线”+“利多精”增强免疫,提高抵抗力。 |
-
图1.png
(333.28 KB, 下载次数: 121)
-
图2.png
(375.68 KB, 下载次数: 171)
-
图3.png
(308.79 KB, 下载次数: 163)
-
图4.png
(286 KB, 下载次数: 235)
-
图5.png
(291.84 KB, 下载次数: 142)
-
图6.png
(313.45 KB, 下载次数: 140)
-
图7.png
(334.05 KB, 下载次数: 132)
-
图8.png
(383.23 KB, 下载次数: 127)
-
图9.png
(328.75 KB, 下载次数: 153)
-
图10.png
(396.97 KB, 下载次数: 141)
-
图11.png
(374.57 KB, 下载次数: 157)
-
图12.png
(349.73 KB, 下载次数: 117)
-
图13.png
(321.41 KB, 下载次数: 1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