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11年开始,在珠三角地区开始有部分养殖户尝试养殖台湾泥鳅,因其投入少、长速快、养殖周期短、技术门槛低、价格高等特点逐渐吸引了人们的注意。2016年,珠三角台湾泥鳅的养殖面积达到4万亩,主要集中在江门的睦洲、大鳌、三江、顺德、珠海斗门、惠东等地。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密度的增加,台湾泥鳅的病害问题日益严重。目前,常见的病害主要有气泡病、出血病、烂身病、水霉病、寄生虫病等。其中出血病最为严重,主要由气单胞菌引起,药物防治效果差,死亡量大,经济损失严重,通过调查发现迟缓爱德华氏菌也是该病的重要病原。
一、临床症状
患病鱼通常趴边(图1),体表呈点状、块状或弥散状充血或出血(图2、3),鳍条充血,肛门红肿,未死亡的病鱼离水后鳃部有出血现象,严重时整个头部红肿、出血(图4)。解剖可见肌肉充血,有腹水,内脏有出血点,严重时肝脏和肾脏有“小白点”。
二、实验室诊断
1、寄生虫检测
分别取病鱼的鳃、鳍条进行压片,镜检观察后均未见大量寄生虫,仅有少量车轮虫。
2、细菌检测
对病鱼的肝脏和肾脏进行细菌分离,培养24h后有明显优势菌长出,在TSA培养基上菌落形态呈圆形、隆起、灰白色、湿润并带有光泽、半透明状(图5),革兰氏染色为阴性、两端钝圆、散在排列的短杆菌,经分子鉴定为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药敏结果显示该菌对恩诺沙星、鳃皮肠利康、氟多力、菌炎好迪等药物敏感。
3、病毒检测
泥鳅的病毒病未见报道,试探性对病鱼进行弹状病毒、草鱼出血病病毒、病毒性出血败血症病毒、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疱疹病毒5种(类)病毒的PCR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结合临床症状和细菌检测结果初步诊断本病例泥鳅出血病是由爱德华氏菌感染引起。
三、综合防控措施
1、爱德华氏菌在水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更容易造成泥鳅发病。泥鳅养殖投饵量大,特别是中后期水质环境差,建议养殖期间适时调水改底,有条件的适当换水,保持水质稳定。
2、合理降低养殖密度,加强日常管理,在饲料中添加“营养快线”+“LY-生命素”或“低聚糖-500”等,提高鱼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3、早发现早治疗,发现泥鳅出现异常时,及时对其进行检查,确诊病原后针对性内服抗菌药物治疗,并根据水质情况及时改善水质环境。切忌在不明病因的情况下盲目用药,尤其是刺激性较大的药物,避免引起病鱼的大量死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