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绒螯蟹白斑症病毒病的流行特点和防控措施
雷燕等
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蟹类,目前已在我国规模化养殖。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一种严重危害当前对虾养殖业的病毒,其流行范围非常广,已发现40多种甲壳类动物是该病毒的敏感宿主。目前已有白斑综合症病毒感染中华绒螯蟹并造成大量死亡的报道。本文作者把近年了解的中华绒螯蟹白斑症病毒病的发病症状、流行特点和防控方法总结介绍如下。
一、发病症状
发病中华绒螯蟹停止摄食,趴在水草上,活力差。 病蟹壳软,四肢无力,部分壳发黑(图1)。解剖见鳃不同程度水肿,胃、肠空、无食物,部分肝胰腺组织水肿(图2)。
二、流行特点
近年来,江浙地区每年进入6月份以后,经常发生克氏原螯虾大批量死亡后,处于同一养殖塘中的中华绒螯蟹随后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严重的整个池塘的小龙虾和中华绒螯蟹全部死亡,发病顺序明显,很有规律。从6月开始一直到8月份均有该病发生,到9月份,水温降低后不再发生 ,同池塘的青虾未见发病。通过调查发现,发病池塘水质指标正常,水温26~28℃为发病高峰。使用各种抗生素无明显效果,改底、调水或消毒有一定的效果。
通过对发病池塘调查,多数中华绒螯蟹养殖池塘未进行彻底清塘,塘中本来存有数量不详的克氏原螯虾、且多数养殖池塘紧邻河道(图3),河道中的克氏原螯虾也能打洞进入池塘。克氏原螯虾是WSSV的敏感宿主,经检测多数携带WSSV,进入6月份后,池塘水温上升到26℃,达到白斑症病毒病的流行水温,克氏原螯虾首先发病死亡。此外,克氏原螯虾繁殖力强,大量繁殖后,破坏池塘中的水草,草烂后破坏池塘水质,水质恶化后中华绒螯蟹感染WSSV发病死亡。
三、病原检测
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WSSV的基因序列,设计合成检测引物。取发病中华绒螯蟹的鳃、肝胰腺和肌肉组织,处理后,抽提DNA,利用合成的引物进PCR反应,根据PCR产物电泳结果是否出现与预期相符的特异性目的片段,再对目的片段进行测序比对,确诊是否感染WSSV。通过检测,我国江苏、安徽、湖北等地发病的克氏原螯虾和中华绒螯蟹均存在WSSV感染的情况,但目前还未从单养中华绒螯蟹池塘中检出WSSV的情况,而同一池塘没有发病的中华绒螯蟹没有检出WSSV。
四、防控措施
1、在放养中华绒螯蟹前,彻底清塘,消灭池塘中的克氏原螯虾。
2、如果池塘中有克氏原螯虾,在养殖过程中放地笼,抓掉过量繁殖的克氏原螯虾,控制养殖密度,防止密度过大引起发病。
3、做好控草和保草,控制水草,防止草烂,使用“草根生”促进草根生长,防止烂根。
4、定期使用“底居安”、“底加氧”、“碧水安”等底质、水质改良剂调水改底,防止水质恶化诱发发病。
5、如果感染WSSV,减少投喂,尽量不要投喂冰鲜鱼,可用“永乐碘”或“优肽”消毒,防止细菌继发感染。
(转自:“利洋水产”微信平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