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医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43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淡水虾蟹的重大疾病及其防治对策

[复制链接]

10

主题

13

帖子

40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4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17 15: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淡水虾蟹的重大疾病及其防治对策                                杨先乐     (农业部水产增养殖生态、生理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水产大学,200090)   淡水虾蟹包括的品种较多,但主要品种是河蟹(中华绒螯蟹),罗氏沼虾和青虾等。淡水虾蟹是我国名优水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养殖起始于七十年代,到1999年底总产量已达70万吨。随着养殖面积的不但扩大,养殖容量的不断增加,淡水虾蟹的病害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每年因病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数十亿元;仅河蟹的抖抖病,2000年所造成的损失估计为20~30亿元;2001年,由于罗氏沼虾白体病的暴发,广东、广西、江苏、浙江几省大约有60%~70%的罗氏沼虾养殖户遭受到惨重的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千万元。淡水虾蟹的病害已经严重制约着该养殖业的持续稳步发展。淡水虾蟹的疾病包括五大类型:病原性疾病、营养性疾病、生理性疾病、药源性疾病以及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仅病原性的疾病就有近百种。本文仅就其重大疾病及防治对策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为淡水虾蟹养殖业者及其它相关人员提供参考。1 淡水虾蟹疾病的特点   淡水虾蟹属甲壳动物,一般生长都较快,生活周期较短,它的生理特点、生态习性与其它水产动物有较大的区别;虽然在致病的病原体、疾病的传播方式以及其防治方法与措施上与其它水产动物有着相类似的地方,但也有其显著的特点和区别。认识其特点,由此采取相应的措施与方法,对较好的控制其疾病的发生与蔓延是有所裨益的。    总的来说,淡水虾蟹的疾病具有以下特点:    (1)淡水虾蟹对病原体的易感性强。这是因为:①虾蟹为较低等的水生动物,相对鱼类来说,它们的器官构造与机能较为简单,它们的免疫系统相对低下,目前还缺乏虾蟹具有特异性免疫的有力证据;②虾蟹均具有蜕壳的生理特点,由于在蜕壳前停止进食,蜕壳后身体又十分柔软,在此期间它们的活动能力很弱,常躲在水中阴暗处,对病原体和敌害的抵抗能力很差,这个阶段病原体极度易感染。③鳃位于胸部附肢基部或就是它们(颚足和步足)的附属物,与水域环境直接接触,在行呼吸机能时,恶劣的环境条件对其的影响更大;有的动物的鳃还兼负着排泄功能;因此病原体较易感染或较易经此进入体内。④生长、发育的生命周期较短。较快的新陈代谢导致机体对病体的抵抗能力较弱。    (2) 淡水虾蟹对环境的要求高,环境对其病害发生的影响比其它水产动物要强。淡水虾蟹都喜欢栖息于水质清晰、水草丰富的环境中,它们耐低氧能力比鱼类要差很多,环境的稍微恶化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如罗氏沼虾的黑鳃病都是伴随水质恶化,水中有机碎屑增多而发生;河蟹在水草不丰时,黑鳃病、颤抖病等多种疾病会同时发生。    (3) 发病后,病程的进展较快,死亡率高。由于虾蟹均为开放式的循环系统,病原体感染后,较易经血淋巴而送至耙器官或全身各部位,导致疾病的快速发展,以至大量死亡。如罗氏沼虾的莫格球拟酵母菌病,可在数天内造成亲虾的成批死亡;虾蟹幼苗期的弧菌病,可使虾蟹全军覆灭;河蟹的颤抖病死亡率可高达80%~100%,从发病到大量死亡往往只需15天。    (4) 并发、继发性感染较普遍。如虾蟹类被固着类纤毛虫感染,往往都是其它细菌性或病毒性疾病发生的前兆;研究认为河蟹颤抖病细菌性感染是原发性的,病毒性感染是继发性的;虾蟹的黑斑病,从病灶处分离出的致病菌多达30余种。    (5) 药物对其敏感性与其它水产动物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在药物防治方法上有其相应的特点。如使用生石灰,淡水虾蟹的泼洒剂量是15~20mg/L,而鱼类是25~30mg/L,中华鳖却是60~70 mg/L;淡水虾蟹均对敌百虫等有机磷药物十分敏感,一般在药物防治上都慎用或不用。    (6) 淡水虾蟹大部分都有一个从咸水到淡水的淡化过程,盐度及其相应变化对淡水虾蟹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淡化阶段虾蟹在适应环境的变化过程中,也是病原体的一个较为集中的感染阶段,此阶段的任何异常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导致随后疾病的发生。2 淡水虾蟹的重大疾病淡水虾蟹的病害较多,较严重的也不少,但目前对淡水虾蟹影响较大、或危害较严重且较难治疗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1)固着类纤毛虫病该病是淡水虾蟹十分普遍且有较大危害的一种常见病。该病的病原是纤毛动物门、缘毛目、固着亚目的一些种类,其中对虾蟹可造成较大危害的主要是:聚缩虫(Zoothemnium sp.)、钟形虫(Vortscellasp.)、单缩虫(Carchesium spp.)、累枝虫(Epistylissp.)、腹管虫(Gastrionauta.sp)、间隙虫(Intranstylum-palaemoni sp)等。固着类纤毛虫虽不直接摄取虾蟹的营养,与其共生,但可对虾蟹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危害。被固着类纤毛虫感染的虾蟹,体表、鳃、卵表面有棉绒状附着物,当虫体侵入到鳃部时,可使鳃变黑,内部鳃组织坏死,甚至造成鳃丝腐烂,阻碍鳃的呼吸与分泌功能;被其感染,虾蟹的正常活动会受到影响,摄食量减少,呼吸受阻,蜕皮困难。养殖池中有机质含量高、过肥,且长期不换水,是导致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该病可危害虾蟹的幼体或成体,但对繁殖季节的成体和幼体危害更为严重,该类纤毛虫一旦随水进入育苗池,就会很快在池中繁殖,造成幼体的大量死亡。该病的发病率可达60%~80%,由于该病的发生,造成虾蟹大规模死亡的例子已不鲜见。    (2)弧菌病弧菌病是危害淡水虾蟹的又一重大疾病。它感染虾,可使发病池的虾死亡率高达30%~50%;感染幼蟹、蟹状幼体甚至大眼幼体,其死亡率可达50%以上;育苗期间幼体染病,1~2天内即会出现幼体大量死亡甚至全军覆灭。由于育苗期弧菌病的频频暴发,导致抗生素的频繁使用,耐药菌株的不断产生,而使该病的危害更加严重。弧菌病病原很多,它包括多种弧菌,如鳗弧菌(Vibrio.anguillarum)、溶藻酸弧菌(V.alginolyticus)、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拟态弧菌(V.mi-micus)等。它们主要感染血淋巴。放养密度过高,机械或敌害侵入使虾蟹体表受损,投喂的人工饲料过多,水质污染等,都是导致该菌感染的原因。被感染的成体有的无明显症状,有的表面有少量粘液的物质,腹部和附肢腐烂,体色变浅,呈灰白色或白色,不透明状,发育变态停滞不前。在其组织中,特别是在鳃组织中,血细胞和细菌聚集成不透明的白色团块,濒死或刚死的虾蟹体内有大量的凝血块,肝胰腺颜色变深,肌肉显得浑浊。被感染的虾蟹成体或幼体活动能力减弱,行动迟缓,匐匍在池边,多数在水中、下层缓慢游动,趋光性差,摄食减少或不摄食,严重者呈昏迷不醒状,病程发展,完全失去活动能力,聚集在池边或浅滩处死亡。    (3)白体病又名白浊病、肌肉白浊病、肌肉坏死症、白斑病等,主要危害罗氏沼虾,始见于1994年在南方广东、广西两省罗氏沼虾的养殖产区,当时由于从泰国等地引进虾苗而将该病带入。该病从2cm~8cm的罗氏沼虾均可能感染,但以虾苗为主,发病时间为每年4~6月。近两年该病的发病率愈来愈严重,发病地区蔓延到江苏南部、江苏浙江全境、以至全国各罗氏沼虾养殖区,发病率高达60%~90%,死亡率在50%以上,江苏一些养虾场,由于白体病的发生,导致全军复灭。该病的主要症状是体色变白,症状多由尾部开始。发病初期,病虾尾部出现几块白色小斑,然后由后向前扩展,腹部肌肉呈现白色混浊,最后整个机体除头部外均发白,肌肉坏死,失去弹性;发病初期病虾尚能蜕壳,但不久即活动减弱,摄食能力降低,大量死亡。对于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有以下几种推测:①在病虾肝胰脏中发现有大量病毒颗粒,疑为病毒是其致病原因之一;②在肌肉中发现有包囊包被的寄生物,认为是导致肌肉浑浊的重要原因;③已从患白浊病病虾分离到若干细菌,细菌感染可能是该病发病的原因;④有人认为营养不良导致了该病的发生;还有人认为该病发生是环境胁迫所致。    (4)颤抖病颤抖病是危害河蟹的一种严重疾病,习惯上又称为抖抖病,抖肢病,宽爪子病,麻爪子病,环腿病等。该病可能由病毒和细菌引起,据陆宏达等(1999)报道,有一种无囊膜、球状的核糖核酸病毒是该病的病原,不致病时为肠道寄居,一旦侵入到中枢神经和心脏部位,即会造成较大的危害;薛仁宇等(2001)认为其病原之一是大小为55nm左右、无囊膜、呈球形的呼肠孤样病毒(Reovirus-like Virus);也有人观察到另一种比细胞略小,位于细胞的肉质网上,可形成包涵体的病毒;此外,还从患该病的病蟹上分离到了弧菌、嗜水气单胞菌等。不洁、较肥、污染较大的水质以及河蟹种质混杂或近亲繁殖,放养密度过大,规格不整齐,河蟹营养摄取不均衡等,易发生此病。该病主要危害2龄幼蟹和成蟹,当年养成的蟹一般发病率较低。发病蟹体重为3~120g,100g以上的蟹发病最高。一般发病率可达30%以上,死亡率达80%~100%,该病蔓延迅速、危害极大。从发病到死亡往往只需15~30天。发病季节为5~10月上旬,8~10月是发病高峰季节。流行水温为25℃~35℃,沿长江地区,特别是江苏、浙江等省流行严重。3 淡水虾蟹重大疾病的主要对策淡水虾蟹的重大疾病,除了危害较大、可造成较大损失外,大部分均无有效的治疗办法。采取传统的防病理念,难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作者认为淡水虾蟹疾病的防治,特别是重大疾病的防治,应该从疾病防治的观念上作出相应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对其疾病或有可能暴发的更大的疾病得以有效的控制。具体来说,在防治对策上应注意以下主要方面:    (1) 在疾病防治战略上将“彻底消灭病原体”转变为“控制与利用相结合”——淡水虾蟹防病的基本理念。众所周知,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原体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如果仅有这一单纯的因素存在,淡水虾蟹的疾病也不可能发生。研究证明,大部分病原体在致病前都是处在一种不活跃或十分不活跃状态,疾病的进展,是因为病原体数量激剧增加、病原体的致病力大大加强的缘故。我们在控制病原体的的同时,应考虑如何利用有益的微生物,甚至是那些处于中性的微生物,或者是另外一些处在不活化状态的病原微生物,使虾蟹与其养殖水体中的各种微生物处在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相互利用的和平共处的平衡状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利用是一种更好的控制手段。采取高强度与高频率的药物杀灭的办法    利用的措施很多,有直接的,如施用微生态制剂、投喂滋养有益微生物的添加剂(如多聚寡糖等)、用窄谱性抗微生药物限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等,使有益的、或中性的、或其它微生物有较大繁衍空间;也有间接的,如改善养殖环境,使养殖虾蟹处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如水质良好、水草丰盛等),加强合理饲养,使养殖虾蟹体内外的有益微生物种群处在优势状态。在这一观点的支持下,我们允许少量的致病微生物在养殖环境和虾蟹体内存在,绝不强求将病原体全部消灭,更反对采取高强度与高频率的药物杀灭的办法片面强调杀灭病原体,因为在过分消灭病原体的同时,也极大地破坏了养殖环境中的微生态平衡,结果全导致淡水虾蟹生理性失调,导致新的致病菌的大量暴发。    (2) 控制养殖容量,实施轮养与休养——淡水虾蟹防病的关键措施。实践证明养殖容量的无限扩充与疾病频频发生的关系已愈来愈密切,合理的养殖容量是获得最大效益、使淡水虾蟹养殖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之一。从有些病原体对寄主具有严格选择性的角度出发,也从使养殖生态环境得以修复和维护产品和环境的安全角度出发,我们也应该强化轮养与休养的意识。    (3) 实施以防病与保护产品和环境安全为中心的健康养殖,不排除合理地使用药物———淡水虾蟹防病的重要保证。健康养殖是水产养殖业当前的一个响亮口号,也是水产养殖成功与否的一项关键技术,实施健康养殖应该以防病和保护产品和环境安全为中心,它包括科学育种、科学放养、科学用水,科学投饲以及科学用药等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是相互为基础和相互促进的。健康养殖不等于不用药,相反应与合理、科学的药物防治息息相关。只有根据养殖环境、养殖对象的状况,疾病的流行规律有计划、有目的而且有效果地使用药物,才能完全达到健康养殖的目的。具体来说,科学用药,就是要正确诊断,对症对方用药;选药要有明确的指证,安全用药;掌握影响药物疗效的一切因素,排除各种因素可能造成的对药物干扰,适宜用药;适当加大或缩小用药的浓度、用药次数和用药的间隔时间,合理用药;祛邪扶正并举,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控制用药;认真观察、分析,根据情况采取停药、调整剂量和改换药物的措施,有效用药。另外,科学用药还应该包括不使用对人、对环境有害的药物,要根据药物在虾蟹体内代谢的规律,使用药物后要有足够的休药期,保证用药的安全。    (4) 加强对疾病的检疫和监控,有效地进行防疫,控制疾病在大范围内的暴发与流行——淡水虾蟹防病的根本策略。根据人兽医的经验,对疾病进行严格的检疫与监控是控制疾病流行与大面积暴发的有效办法。关于淡水虾蟹疾病的检疫与监控应该着重解决以下问题:①疾病和流行状况(包括流行季节、区域、条件等流行规律)的调查,以便在重点地区与关键时期进行相应的工作,缩小工作量;②监控与检疫方法与标准的建立;③监控与检疫网络的形式;④相应法规与制度的制定与实施。    (5) 开发和使用生物制品及其技术——淡水虾蟹防病的发展方向。生物制品包括以下四类:①疫菌苗、类毒素;②高免血清、干扰素、抗毒素等治疗用生物制品;③诊断检测用生物制品;④免疫调节剂、微生态制剂等免疫调节类。研究表明,生物制品在淡水虾蟹疾病的防治上,如免疫多糖类等免疫调节类生物制品,已展现出卓越的前景。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方法在生物制品技术方面的应用,使其应用范围与领域有更大的拓展,在淡水虾蟹上的应用将显示出更大的可能。可以相信生物制品及其技术将会给淡水虾蟹疾病的防治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93

帖子

309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3098
2#
发表于 2010-1-27 09:00:3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水产医院论坛  粤ICP备17147180号

GMT+8, 2025-1-6 01:23 , Processed in 0.170834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