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越冬池冰下溶解氧管理
唐绍林
东北地区一般在11月上旬越冬池塘正式封冰,进入长达4个月左右的封冰期。封冰期的池塘处于一个完全与外界隔绝的水体环境,水体中溶解氧、浮游生物、水温等水质指标的变化明显与敞水期不同,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相比较也更加难以管理。特别是溶解氧的变化对越冬鱼类的成活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越冬管理很大程度上就是越冬期冰下的溶解氧管理,本文对多年越冬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几个影响溶解氧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希望对北方越冬期池塘管理有所帮助。
1、冰下水深对溶解氧至关重要
冰下适宜的水深是越冬期鱼类顺利越冬最关键的因素。适宜的水深水体的稳定性强,水体中藻类的发生、溶解氧的变化都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建议北方越冬池塘冰下水深在1.7-2.5米,这样的水深管理更方便,不容易出现溶解氧的剧烈变化。
深水位池塘水体中溶解氧更稳定。一般池塘开始封冰的初期溶解氧都在10mg/L左右,深水池和浅水池塘变化不大,但之后不同水深的池塘溶解氧进一步变化的规律迥然不同,深水位的池塘越冬期的溶解氧曲线变化平稳,不容易出现大起大落。越冬池塘覆冰,水体与空气隔绝,水体中溶解氧来源几乎全部依靠藻类光合作用产氧。冬至前后光照时间最短的时期,冰下水深在1.5米以下的浅水池塘溶解氧快速下降,常常降到3mg/L以下的安全临界值,连续阴天下雪,甚至达到1mg/L,越冬鱼在冰下缺氧“浮头”。在这个阶段不得不使用增氧机进行增氧,大大增加越冬期管理成本和工作量,一旦增氧不及时甚至造成越冬鱼的死亡。而深水池塘水体中有一定的溶解氧“储备”,连续阴天水体溶解氧不至于下降过多而更稳定。浅水池塘在越冬后期也易溶解氧快速升高而使池鱼发生气泡病。
深水位池塘溶解氧稳定的另一个原因是深水位池塘更容易产生光甲藻。光甲藻是冰下越冬水体最优质的藻类。冰下水体中浮游生物以嗜冷种类和广温性种类为主,深水越冬池塘水体中光甲藻的出现率非常高,有的深水池塘甚至以光甲藻为优势种。光甲藻具有鞭毛、个体大,具有趋弱光、避强光的特点,光甲藻为优势种的深水池塘产氧能力远远超出其它种类。在冬至前后浅水池塘中其它藻类因为光线不足、低温等原因大量死亡,水变清,水体中溶解氧也快速下降。而在冬至前后正是光甲藻大量发生的时期,深水池塘因为光甲藻成为优势种类,溶解氧不降反升,保证充足的池塘溶解氧。
2、冰下肥水和浮游动物控制
对于中低产量的越冬池塘,冰下浮游植物产氧仍然是越冬期水体中溶解氧的重要来源。封冰后适应较低温度的衣藻、小球藻等绿藻,棕鞭藻、单鞭金藻等金藻,菱形藻、角刺藻等硅藻和隐藻等仍然保持较高的生物量,在光照、营养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在冰下的光合作用产氧力较强。在封冰初期如果遇到雪封冰形成大面积乌冰,应尽早在冰层较薄时用增氧机打开覆冰,重新结成明冰,保证越冬期冰下适宜光照。
越冬期监测溶解氧持续下降,观察水体透明度也持续提高时就应该及时补肥,促进藻类繁殖。对于透明度上升快和溶解氧下降快并低于3mg/L的池塘需要快速肥水,提高溶解氧,建议使用磷酸二铵每亩1.5~2kg化水或“肥水肽Ⅱ”0.25kg从冰眼处缓慢倒入冰下,并用铁锹搅动水体,也可以泼洒在射流式增氧机前冲到池塘中。对于透明度提高慢、溶解氧下降慢的池塘,可以通过挂袋的方法施肥,肥料选择过磷酸钙等,每亩挂3-4袋。当水体透明度升高时及时观察水体中是否有较多犀轮虫和桡足类,如果有要及时用敌百虫挂袋杀灭。
3、融冰前高溶解氧的控制
融冰前随着地温升高,水温也逐渐升高,藻类繁殖速度加快,水色也逐渐加深,多数池塘的溶解氧也随之升高,尤其是越冬期间多次、大量施肥的池塘溶解氧严重过饱和,导致融冰期越冬鱼类发生气泡病和继发水霉病。因此越冬期间一定慎重施肥,尽量挂袋施肥,水色起来以后及时取出肥料。春节后根据溶解氧情况减少扫雪面积,降低光合作用产氧。立春节气前后适当打冰眼减压“放气”,溶解氧过高的池塘在融冰期适当破冰,促进提早融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