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例345]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一小龙虾、河蟹混养池塘,面积3亩,水深1.3米,无增氧机,平底塘(见图1)。2015年元旦后,用五氯酚钠杀野杂鱼,1月中旬种植伊乐藻,2月底一次性放规格55头/斤的蟹苗70斤。池塘未彻底清塘,塘中有小龙虾,数量不详。3月份开始投喂配合饲料和玉米,4月中旬开始喂冰鲜鱼。进入6月份,塘中小龙虾大量繁殖,密度增大,龙虾夹草,导致草烂,草烂之后,小龙虾开始出现死亡,一开始每天死亡几只、十几只,6月中旬,死亡量增多,每天死亡10斤左右,6月20号河蟹出现死亡,但死亡量不大,总共就几只死亡。在小龙虾出现死亡后,养殖户停止喂鱼,只投喂配合饲料和玉米。
2015年6月24日下午到池塘检查,塘中漂浮着少量死龙虾,测定水温26℃,pH值9.1,氨氮、亚硝酸盐测不出。用网兜从池塘边的防逃网上取4只发病的小龙虾(见图2),主要症状为病虾无力,头胸甲易剥离。分别从4尾虾的肝胰腺中接种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并取鳃和肝胰腺用95%酒精固定,进行白斑症病毒(WSSV)、螺原体(Spiroplasma)、类立克次氏体(RLO)检测。
结果:经28℃培养24h,其中3只虾分离出少量细菌(见图3),分离菌经16S rDNA测序鉴定为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鳃皮肠利康”、“出败康”、“肠苷康”敏感(见图4)。经PCR检测,4只小龙虾白斑症病毒(WSSV)均呈阳性,螺原体(Spiroplasma)和类立克次氏体(RLO)均呈阴性(见图5)。
分析:1、每年6月份是华中地区小龙虾(克氏原螯虾)发病高峰期,死亡量大,按照细菌病处理效果不明显,根据头胸甲易剥离的症状和病毒检测结果,以及相关资料报道(王忠发2007,薛晖2010)初步确诊是白斑症病毒(WSSV)感染引起的发病。
2、本病例中发病小龙虾体内同时分离到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李华等(2001)确定该菌是河蟹的致病菌,本病例分离的该菌是否是继发感染、对小龙虾是否产生危害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利洋研究所 雷燕 张文文 利洋吴中店 许先翔 提供 2015.08.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