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老师对气泡病的认识很深、很全面,学习了。 海参池塘易发气泡病分析是:海参池塘普遍水清、底层藻类大量繁殖,尤其是赶上连续晴天、升温,底层产生大量氧气;表面张力使氧气扩散速度变慢。所以很容易出现地面附近、底层溶氧过饱和,并且水越浅、透明度越高过饱和越严重。 |
shoujiao |
了解一下 |
学习 |
海参生活在底层,溶氧低,环境压力大,为什么还能发生气泡病那?还是和北方早晚温差大(云南也有这样的情况)有关。晚上(或阴天)气温低、水温低(虽然变幅没有气温大),气体溶解度高,溶解到水中的气体多。正常情况下,一个水体的表层空气饱和度是达到100%的(也就是氮气和氧气的饱和度都达到100%)(风浪的作用),但是不能达到过饱和,因为水和大气一直在处于一个动态的溶解平衡状态。而晚上的低温使上层水密度大(与底层比较)(淡水4度密度最大,海水盐度35时是-1.9度的冰点时密度最大,如果没记错的话),这样晚上就会形成上下对流,晚上不停地对流,底层的氮气饱和度也可能达到100%。而越是高温期水温高的情况下,水温差引起的密度差越大(可以参考水温和密度曲线就能看出来),上下对流的强度越大,特别时排淡后水深一般不超过1米。冬季低温期水温差较大时密度变化也不是很大。在珠三角发生的“白撞雨”就是这个道理,高温期忽然来一场雨,使上下水体剧烈对流,底部低氧水、还原性底部脏污泛起(习惯上成为“反底”),使整个水体溶解氧急剧下降,缺氧死鱼。 |
更重要的是长期低温后,特别是早晚温差大,氮气的饱和度很容易达到100%,而升温后氮气马上过饱和,水温每升高1度,大约氮气的饱和度升高2%,据国内外数据,氮气饱和度达到105%-110%就可能发生气泡病,因此水温升高3-5度,就可发生,实际生产上确实也气泡病的发病率很高。 水温升高同时氧气也和氮气一样饱和度快速升高,二者共同作用使总气体饱和度快速升高,使气泡病更容易发生。氧气可以在体内代谢掉,慢慢吸收,实际镜检离体鳃丝内气栓时也能看到有的大气栓逐渐缩小,最好吸收完。而氮气没有活性,很难排出,有时看到鳃丝末端的气泡24小时后还能检查到,危害也更大,发生气泡病的饱和度阈值也低。 |
高温季节连续阴雨后,突然大晴天是各个养殖品种(鱼虾蟹、海参、海蜇、鳖等)气泡病发病率最高的时间段。连续阴雨使藻类多数死亡或少数死亡,浮游动物也会死亡,突然晴天后部分藻类开始生长,由于小型藻类竞争能力强(相对表面积大,吸收营养的能力强?),小型藻类先生长,恢复快,而其产氧能力强(竞争的结果?),这时浮游动物还没长起来,溶解氧上升较快。这是其一,可能不是主要的原因。 |
谢谢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水产医院论坛 粤ICP备17147180号
GMT+8, 2024-12-24 04:24 , Processed in 0.168536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