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温期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的防控
唐绍林、戚瑞荣
罗非鱼是我国云南、海南、福建、广东和广西等华南几省部分地区的重要养殖对象,近几年秋末至次年春季低温期主要罗非鱼养殖地区都发生了类立克次体病。该病在我国台湾省罗非鱼养殖也曾暴发流行,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介绍了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的主要症状、流行特点和防控方法,希望对罗非鱼低温期管理有所帮助。
1、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的临床症状
发病鱼上浮、靠边,中午和下午上到水面下停滞,俗称“停尸”。有的发病鱼死亡前常常打转,与立克次体能感染脑部组织有关。多数发病鱼体表没有明显异常症状,有的发病鱼在鳍基部、头部鳃盖等部位有白色结节,有的病鱼鳍基、鳃盖等部位溃疡。立克次体病是慢性病,发病后长期不进食,发病时间较久的鱼体质明显瘦弱。典型症状是在肾脏、脾脏形成大小不等的白色结节(图1),肝脏上白色结节少见,有的病鱼在心脏、肠道也形成白色结节;脾脏肿大,表面形成绿色泡状结构;有的病鱼脑部发红、充血;多数发病鱼有腹水,发病时间较长以后内脏粘连(图2)。脾肾组织印片经吉姆萨-瑞氏染色后,在巨噬细胞胞质内可见类立克次氏体(图3)。
图1 脾脏形成大小不等的白色结节
图2 有的发病鱼内脏粘连
图3 肾脏巨噬细胞胞质内类立克次氏体
2、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的流行特点
各种品系的罗非鱼都发病,从体长3cm的夏花鱼种到体重500克的成鱼都可发病。同池塘养殖的花鲢、白鲢、鲫鱼、鲤鱼没见发病。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是慢性病,一般不死亡或零星死亡,不容易被及时发现,病程可持续2-3个月。如果没有刺激因素,没有明显死亡高峰。死亡率0.5%~10%不等,死亡率远低于台湾发生的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
云南省养殖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主要发生在每年的10月末至笠年5月中旬,养殖池塘水温17~25℃,5月份水温上升到25℃以后自愈,停止死亡。广东省主要发生秋季和初春室外土池塘和冬季温棚养殖罗非鱼。
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的传播途径还不是很清楚。可能苗种携带,有的池塘今年发病,明年买同一繁育场的罗非鱼苗还是发病;也有一个寸片培育塘卖出去的鱼都发病的情况。据资料立克次体通常以节肢动物作为寄生宿主或储存宿主,也不排除水源中节肢动物传染的可能性。
云南一些地区的池塘感染率很高,但一般死亡率都较低,在以下情况下经常突然死亡量增加:水质突然倒藻,药物刺激,大量使用消毒剂、杀虫剂产生强烈刺激,大量注水后,拉网以后,放养密度大没来得及分塘的池塘。发病鱼体质弱,经常继发车轮虫病,增加死亡。有时继发其它细菌感染,发生细菌性败血症,死亡也会增加。
3、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的防控
立克次体的传播途径还不明确,通常以节肢动物作为寄生宿主或储存宿主,因此放鱼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注水后使用消毒剂彻底杀灭水源中的节肢动物等,对于发病率较高的养殖区域可能是有效的防控方法。另外保持水质稳定,避免过量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以及避免可能引起强烈应激的人工操作都能预防该病的发生和严重死亡。
立克次体在分类上属于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实践证明发病后拌料内服7-10天“氟多力”等抗菌药物和“LY-生命素”、“营养快线”、“肝胆易康”等保肝药物有一定的效果,尤其对发病初期症状不是很明显的病鱼效果更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