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沼虾“滴星病”(拉网综合症)的防治方法
吴佳燕
罗氏沼虾被称淡水虾王,是目前国内虾类养殖主要品种之一,其规格大、可食性高、味道鲜美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据《中国渔业年鉴》显示,2017年罗氏沼虾产量达到13.7万吨,其中约50%来源江苏,30%来源广东。但近年来江苏产量受到严重制约,除了养成“铁虾”外还和“滴星病”的暴发关系密切。“滴星病”被养殖户称为“肥瘟”,也有专家称之为“拉网综合症”,主要表现为高温拉网后造成大量死亡,严重损害养殖效益。本文讲述该病的流行情况、病因分析,提出几点防治措施,供大家参考。
一、症 状
拉网后沼虾摄食减慢,有游塘、趴边现象,之后这些游动缓慢的病虾就开始出现死亡,死亡病虾有附肢、胸肢折断现象,有的死虾鳃上有蓝藻,解剖肝胰脏发黄、肿大或糜烂。
二、流行情况
在江苏高邮部分地区4月下旬的大棚养殖后期就陆续开始发生“滴星病”,当放到大塘养殖后“滴星病”开始消失。第二阶段也是死亡率、发病率最高的阶段,发病高峰期是7月上旬到10月整个轮捕阶段,高温期尤为严重,拉网第二天就开始大量死亡,发病死亡的虾以大规格、软壳虾为主。
三、病因分析
1、拉网过程需要挑虾,对虾应激大且很可能造成机械损伤,此外池塘的虾高密度集中在围网里时,极易引起局部缺氧,从而诱发死亡;
2、拉网造成底层脏物质进入水体,水环境变差,水质浑浊,水中有机质多,沼虾鳃上易附着大量藻类和杂质,引起缺氧死亡;
3、前期为了尽快上市,加料猛且都是高蛋白饲料或螺蛳肉加小黄鱼,营养过剩对肝胰脏负担大,体质较弱,拉网后诱发死亡。
四、防治方法
在广东珠三角部分养殖区域的罗氏沼虾很少发生“滴星病”,这和当地的养殖模式密切相关。珠海斗门种草养罗氏沼虾模式水体净化能力强,病害少,且产量较高,全程刮虾两次,第一次刮走大部分虾或一次性卖虾。对比两个地方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增氧能力不同 广东地区精养罗氏沼虾增氧高的可达到1kW/亩,少部分养殖户还会使用底管增氧,这可有效缓解后期缺氧。但是江苏目前大部分还是肥水养殖,增氧能力弱,即使有安装增氧机也很少开动。
2、投喂的饲料蛋白不同 广东投喂的是南美白对虾饲料或者罗氏沼虾饲料,蛋白含量30%-38%,而江苏养殖投喂罗氏沼虾饲料,蛋白含量40%-45%。蛋白含量越高对虾的肝胰脏负担越大,没有被摄食的饲料沉底也严重污染底质,这既降低罗氏沼虾的体质又污染水质,给病原菌可乘之机。
3、密度不同 珠海养殖罗氏沼虾密度约2-3万尾/亩(冬棚约5万尾/亩),江苏高邮地区养殖罗氏沼虾密度8-12万尾/亩。密度不同,水体增氧能力和净化能力无法满足池塘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后期底质水质污染严重,管理难度加大,也是暴发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4、是否种草 罗氏沼虾是底栖动物,种草可以为其提供隐藏空间,在蜕壳时还可以减少互残的危害,又可以净化水质,减少水质污染。
5、吃料时间不同 罗氏沼虾吃料很慢,广东养殖水平好的养殖户,吃料时间一般控制在3小时内,防止剩料败坏水质,遇到天气差、水质不好的时候减少投喂,但高发“滴星病”的池塘一般较少控制喂料时间,都是让其自行摄食。
综上所述,改进养殖模式是预防“滴星病”最有效的手段,但是改变一个养殖模式不容易,如何在不改变养殖模式的前提下防治“滴星病”呢?
1、提高池塘溶氧 增加机械增氧,高温期常开增氧机,养殖后期药物辅助增氧。中后期定期7天使用“底居安”或者“福地安”改底。拉网前一天使用“速解安+激活”,夜间使用“氧速保”挂瓶,改底增氧,减少拉网导致的缺氧死亡。
2、合理投喂 拉网前后减料或投喂低蛋白饲料,搭配内服“超维C+肝胆易康”,减轻肝脏负担,增强沼虾体质;控制吃料时间,投喂的饲料应最好在3个小时内吃完;拉网后外泼“营养快线+活力钙”,提高抗应激能力,使用“新威灭”消毒水体。
3、减少密度 池塘虽然是轮捕,但是轮捕后池塘密度相对还是较高,容易缺氧且造成饵料系数高,规格小,成活率低,发病率高。若按亩产1000斤,规格50尾/斤,放苗10万尾计算,成活率仅只有50%,因此尝试将密度控制在7万尾/亩以内,可能可以有效降低饵料系数,减少成本,降低发病率。
4、拉网避开蜕壳期 蜕壳期间沼虾体质弱,蜕壳需要躲避敌害且容易受到应激,拉网后容易造成蜕壳不遂引起死亡。
5、发病后及时转低蛋白饲料(低于40%)或投喂粗饲料,外泼“肤友康+新威灭”的同时重视增氧调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