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医院论坛

标题: 提一个关于气泡病的疑问 [打印本页]

作者: 默默无闻    时间: 2014-6-30 21:55
标题: 提一个关于气泡病的疑问
提一个关于气泡病的疑问:十几天的小虾处于比较饥饿的状态,人为撒点料在岸边台阶上(离水面10公分以内),诱使小虾过来吃料,小虾从其他地方游到表层来找料吃,这个过程中应该会发生急性的气泡病吧?事实上这种情况经常看到,可是小虾都是好好的,虾身并没有发白,更没有急性死亡,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 落日鱼晖    时间: 2014-6-30 22:28
这不一定发生气泡病,表层水只是溶氧饱和度比底高一点而已。不一定溶氧比底层高,而且不一定过饱和。
作者: tangsl    时间: 2014-6-30 23:04
大家说虾到浅水区来觅食,容易发生气泡病,不是一定发生气泡病。发生气泡病是有条件的,必须是表层的气体饱和度足够高(表层水温足够高,藻类丰度足够大,光线足够强),达到发生气泡病的程度。
作者: ≈好多鱼≈    时间: 2014-7-1 09:19
虾自主游上来的话是缓慢的适应这个压强的变化,而且表面的溶氧同上所述不一定是过饱和的,所以没有导致气泡病。
作者: laochen    时间: 2014-7-1 10:16
发生气泡病必须是表层的气体饱和度足够高(表层水温足够高,藻类丰度足够大,光线足够强,池底氨气、氮气上升),单一溶氧饱和并不能发生气泡病。
作者: tangsl    时间: 2014-7-2 08:58
再补充一点,可能这一点更重要,就是鱼虾从池塘底部上到水面觅食,有时候池塘底部和水面都没有气体过饱和,但还是发生了气泡病,原因就是总压力快速减小,而且这个压力差需要达到一定的幅度和持续一定的时间(持续在水面的时间),没有水环境的过饱和,但有压力的减小,而发生了气泡病,所以,国外有的研究者喜欢用压力差(△P)来表示是否能发生气泡病,气体饱和度不能准确表示能否发生气泡病。这种情况我们在以前的帖子也多次提到过,还拿潜水病(一个道理)和深水捕鱼做例子,与大家讨论。
作者: tangsl    时间: 2014-7-2 09:08
为什么有的时候从底部游泳到水体表面能发生气泡病,有的时候不能发生,与底部的气体饱和程度有关,底部饱和度越大,水越深(1米大约0.1个atm,没升到水面1米,鱼虾血管内气体的饱和度增加10%,)△P越大,发生气泡病的可能性越大,从这一点来讲,岂不是水越深越容易气泡病?不是的,因为越深,只要潜到水下就没事了。水浅,如果1m水深,表面过饱和无处潜,更容易发病。   
   从水底部游到表面能不能发病,另一个因素就是水体表面的气体饱和度如何,如果表面气体饱和度很高,又有压力差 的变化,就更容易气泡病。这也是雨后天晴我们观察到鱼和虾特别多发生气泡病的原因。因为阴雨天之后天晴,s阳光强烈,水温升高,同时藻类也大量繁殖(在充足阳光合高温的作用下),光合作用增强,大量产生氧气,使总的气体饱和度升高,就更愿意发生气泡病。实际生产上我们长期打开增氧机曝气,目的就是不让水体表面过饱和,把过多的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去,确实时长期打开增氧机(数量也要够)气泡病发病率就低,雨后天晴大家的池塘都发病的时候,不打增氧机(少,时间短)就严重,多打的就轻或不发病。

       能否发生气泡病的因素,第三个就是鱼虾来到表面的时间,到表面感觉不舒服(气泡对血管的刺激或发生了损伤),马上潜到水下就没事了,如果小鱼虾不知世事(大规格鱼虾可能比较老道),饥饿难耐,长期在表面觅食,血液中产生气泡的时间足够长,以致可以形成大的气栓,那就问题大了。
      第四个,还有个体差异,我们也经常发现,往往一个池塘只有少量的鱼发病,可能与个体差异有关(当然也与种间差异有关),有的个体就对气体的调节能力差,或对初期的气泡对血管壁的刺激不敏感,最好“温水煮青蛙”,想下潜回避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肠道充气和鳔异常鼓胀是慢性气泡病的症状,一旦这2个部位出现气体过多,想下潜也很困难,就像人一样,浅水时背一个大气球,不好下潜,浮力太大。
     第五,有一点其它疾病的鱼虾,往往喜欢到水面游泳,这更危险,“常在河边走,没有不湿鞋”,更容易发生气泡病,更没有体力下潜来回避,这就是我们说的气泡病加重发病鱼死亡,这是我们在现场长期观察的结论,还没有国内外资料提到这个气泡病的危害。
作者: tangsl    时间: 2014-7-2 09:46
我们实际在现场看到的也一样,鱼从水下到饲台吃料,中午喂鱼的时候忽然发现鱼的鳍条末端都发白了,打网一看是发生了气泡病了。吃完料,马上泼洒一些碘制剂或优肽,“消毒”一下,这样的鱼一般没有大的问题。在辽中、湖北都在现场喂鱼时观察到这种情况。
虾也一样,海南感城店总结的结论就是“不能让小虾到水面来,不上来就不发病”,所以他们总结要喂饱,不能让虾上来觅食,一旦上来觅食,特别是晴天,上来以后就会发生气泡病,接着黄肝、肝萎缩,发病死亡。他们发现的对虾气泡病症状十分明显,体内气泡清晰可见。
作者: lg83062    时间: 2014-7-2 20:59
谢谢唐老师,学习了
作者: 默默无闻    时间: 2014-7-5 19:39
落日鱼晖 发表于 2014-6-30 22:28
这不一定发生气泡病,表层水只是溶氧饱和度比底高一点而已。不一定溶氧比底层高,而且不一定过饱和。

我们的测溶氧仪器如果准确的话20天左右的虾塘水基本都是过饱和的,溶氧也基本超过8mg/L
作者: 默默无闻    时间: 2014-7-5 20:14
tangsl 发表于 2014-6-30 23:04
大家说虾到浅水区来觅食,容易发生气泡病,不是一定发生气泡病。发生气泡病是有条件的,必须是表层的气体饱 ...

唐老师,如果浅水区的溶氧饱和度比较高呢?这种情况下会怎么样?我们这边20天左右的虾塘水稍微肥一点的溶氧仪测出来气体饱和度都有130%左右哦
作者: tangsl    时间: 2014-7-5 21:14
默默无闻 发表于 2014-7-5 20:14
唐老师,如果浅水区的溶氧饱和度比较高呢?这种情况下会怎么样?我们这边20天左右的虾塘水稍微肥一点的溶 ...


氧气的饱和度越高,总的气体饱和度就越高(氧气+氮气),发生气泡病的可能性越大,但不是一定发生气泡病,因为氮气的比例不知道是多少,氮气比例越高发生气泡病的可能性越大。还有小虾在水面过饱和区域逗留的时间,如果感到不舒服以后就潜到水下,也不一定发病。
根据国外的数据,单独溶解氧的饱和度达到300%以上才发病,氮气+氧气的总饱和度超过105%就发生慢性气泡病,甚至103%就发病。总饱和度在110%以上就发生急性气泡病,急性气泡病是有明显的肉眼可见症状的气泡病。但是国外多数是人工实验,和室外池塘养殖环境条件差别很大。因为室外池塘水较深,鱼虾有躲避的条件。以上数据都是国外在鱼上做的实验,而且以鲑科鱼类为主。当然也有大量的野外病例报道,因为野外有需要研究的危害报告,研究机构才进行实验研究。
国外也有对虾气 泡病的实验研究报告,但几乎没有养殖池塘的气泡病报道,可能与他们发达国家养殖对虾的规模远远没有鲑鱼大,对虾类养殖的观察远远没有鱼类多,(国外对气泡病的研究主要是因为气泡病对洄游的鲑鱼和鲑鱼繁殖场造成大量危害才重点研究的 )。而我们观察的对虾外塘养殖气泡病发生率非常高,损失非常大,这是国外相关专业人员和气泡病研究者所不了解的。
作者: lg83062    时间: 2014-7-6 21:31
高产精养池塘溶氧饱和度可达160%(王武)。氮气水中溶解度很小,一般可认为常量,即饱和值。但有时底部会发生脱氮反应,水中溶解氮会增加。这种实际情况是阴雨天,气压低时,底部会缺氧时发生。所以阴雨天或突然晴都会有鱼大量死亡。请唐老师指正
作者: 落日鱼晖    时间: 2014-7-6 22:10
默默无闻 发表于 2014-7-5 19:39
我们的测溶氧仪器如果准确的话20天左右的虾塘水基本都是过饱和的,溶氧也基本超过8mg/L

嗯嗯,前期表层溶氧基本都是过饱和的。所以多开增氧机爆气很有必要,加深水使虾生活的水层不是过饱和也很有效果。
作者: 鱼饵    时间: 2014-7-9 21:19
tangsl 发表于 2014-7-2 08:58
再补充一点,可能这一点更重要,就是鱼虾从池塘底部上到水面觅食,有时候池塘底部和水面都没有气体过饱和, ...

唐老师,这个还是有点看不懂,这个压力差是怎么形成的呢?鱼虾从高压到低压区更容易发生气泡病吗?
作者: 鱼饵    时间: 2014-7-9 21:19
tangsl 发表于 2014-7-2 08:58
再补充一点,可能这一点更重要,就是鱼虾从池塘底部上到水面觅食,有时候池塘底部和水面都没有气体过饱和, ...

唐老师,这个还是有点看不懂,这个压力差是怎么形成的呢?鱼虾从高压到低压区更容易发生气泡病吗?
作者: tangsl    时间: 2014-7-9 21:56
鱼饵 发表于 2014-7-9 21:19
唐老师,这个还是有点看不懂,这个压力差是怎么形成的呢?鱼虾从高压到低压区更容易发生气泡病吗?


举几个例子,你理解理解。
1、鱼在水体的底部(池塘的底部、海的深水处)水的压力很大,水体中和鱼体血液中都能溶解更多的气体,水体中和鱼体血液中和组织中溶解的气体没有过饱和,而当鱼游到水体表面的时候,水体的压力减小了,溶解在血液和组织中的气体会以气泡的形式游离出来,就会发生气泡病,这是一个简单的比喻,能不能发生气泡病,还得看其他条件,如水深、上浮的快慢、鱼体的发育阶段等。
2、还有大晴天的时候,阳光强光合作用强,氧气的分压高,这是水体中已经过饱和或接近过饱和,忽然“变天”要下雨,而且无风闷热气压低,水体的总压力(大气压+水压+各种气体的压力)骤然下降,(因为大气压下降引起),原来已经接近饱和的溶解气体,一下子就过饱和了,(压力下降,溶解度降低,饱和度升高),如果这时候水比较浅,鱼没处躲避,对于一些敏感的鱼类(小鱼苗或一些对气泡病敏感的种类如海鲈),就可能因此发生气泡病。
3、用飞机运输鱼苗,从海平面的鱼苗场运输到高海拔的地区,放到池塘里面或放鱼以前,就可能发生气泡病。也是因为压力下降。
作者: 落日鱼晖    时间: 2014-7-9 22:36
tangsl 发表于 2014-7-9 21:56
举几个例子,你理解理解。
1、鱼在水体的底部(池塘的底部、海的深水处)水的压力很大,水体中和鱼体血 ...

说到鱼苗的问题,突然让我想起一件事情,以前大家不认可利洋气泡病的理论。就拿运输鱼苗说事,说鱼苗刚刚打进袋子里时,体内是一个溶氧水平,打氧之后,环境突然溶氧过饱和,溶氧应该迅速进入鱼苗体内以前气泡病,而实际结果缺没有引起鱼苗的不适应。之前一直不理解,现在怀疑是不是溶氧饱和度没达到300%呢?还有鱼苗放到塘里的时候,环境溶氧水平(压力,氧气含量都下降很快)瞬间降低,体内的气体应该会游离出来才对阿,是不是这个时候气泡病发生了,导致部分鱼苗放下后死亡?现在我整体感觉:气泡病应该是鱼虾体内气体因为环境变化而溶解状态由原来的不饱和或刚刚饱和变成过饱和状态游离出来形成气拴,造成组织损失。请唐老师,批评指正。




欢迎光临 水产医院论坛 (http://bbs.liyang-tech.com:16882/)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