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医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70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鱼类链球菌感染

[复制链接]

10

主题

13

帖子

40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4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12 16:05: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鱼类链球菌感染

摘要 链球菌是引起鱼类细菌性感染的一类重要的致病菌。本文简要介绍了引起鱼类细菌性感染的链球菌种类及其对鱼类和人类的危害,并介绍了鱼类链球菌病的流行病学和防治方法。链球菌是引起鱼类疾病的重要病原菌,也是引起人类和哺乳动物疾病的最重要的疾病菌之一。链球菌感染引起鱼类疾病的最早见于1957年,发生在日本虹鳟养殖中。八十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较广泛的鱼类链球菌感染。鱼类链球菌病最初主要在日本造成危害,目前已在美国、以色列、韩国、西班牙、意大利、澳大利亚、南非等地广泛肆虐,严重危害各种淡水、半咸水和海水养殖鱼类。这几年我国鱼类链球菌感染的报道也出现增加趋势,目前由链球菌引起的动物流行脑膜炎已经成为养殖鱼患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鱼类链球菌病已成为造成世界水产养殖业巨大经济损失的主要疾病,该病引起的损失金额估计每年超过1.5亿美元。

1 致病性鱼类链球菌种类

  八十年代后鱼类链球菌病逐渐成为养殖鱼类重要的细菌性疾病。九十年代前,链球菌鉴定多根据溶血性、兰氏血清分鲜、生化性状等方法进行,种的鉴定受到限制,许多疾病性鱼类链球菌未鉴定到种。九十年代后,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链球菌种的鉴定,许多分类位置较为模糊的种类得到了进一步鉴定,目前已确定引起鱼类链球菌感染的种类主要有:海豚链球菌、难辨链球菌、无乳链球菌、米氏链球菌、副乳房链球菌和停乳链球菌。

1.1 海豚链球菌

  最早于1976年从一例捕获的皮肤溃疡的亚马逊淡水豚中分离到。海豚链球菌能引起多种养殖和野生鱼类的脑膜脑炎和死亡。九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鱼类链球菌病大多由海豚链球菌病引起,包括养殖条纹鲈、篮子鱼、罗非鱼、虹鳟、尖吻鲈、金头鲷、舌齿鲈以及野生金带篮子鱼、杂斑狗母鱼、条纹石鲈等均发生了由海豚链球菌引起的流行性疾病,海豚链球菌可引起敏感鱼类感染死亡率达20-50%以上。海豚链球菌是目前危害美国罗非鱼和条纹鲈、以色列虹鳟、罗非鱼和美国红鱼,以及日本罗非鱼、篮子鱼和香鱼养殖业的重要病原菌。

1.2 难辨链球菌

  1994年在Eldar等从以色列患病或死亡的罗非鱼、鲻鱼中分离出难辨链球菌,并且确认1984年引起以色列一养殖场感染鱼池中30%的罗非鱼死亡的病原菌为难辨链球菌。

1.3 无乳链球菌

  2001年8月9号,在阿拉伯海湾的半封闭港湾科威特海湾,由无乳链球菌引起了野生鲻鱼大量死亡,损失超过2500吨。此前,科威特海湾网栏养殖的金头鲷发生了腰鞭毛虫和无乳链球菌并发感染,每天死亡鱼为100-1000尾,但患病金头鲷无外部病症。

1.4 米氏链球菌  

  1993年Austin等从皮肤溃疡的鲤鱼肾脏中分离到,触酶和氧化酶阴性,不耐盐,在马血平板上产生弱β溶血。

1.5 副乳房链球菌

  1993年西班牙加利西亚省的大菱鲆养殖首次发生链球菌感染后,该地区至1996年连续四年爆发大菱鲆链球菌感染,使西班牙大菱鲆养殖业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致病性链球菌的16SrDNA测序表明,副乳房链球菌为引起大菱鲆链球菌感染的病原菌。对分离到得副乳链球菌核酸型分析表明,在不同年份不同鱼场引起大菱鲆感染的副乳房链球菌具有高度同源性。

1.6 停乳链球菌  

  2002年在日本南部的Kagoshima和Miyazaki鱼场发生杜氏鰤和五条鰤死亡,2003年至2004年其它鱼场也发生了类似死鱼现象,死亡率高。病原分离株经16SrDNA测序和种特异性寡核苷酸引物对16S-23SrDNA基因间区序列进行的PCE鉴定表明为停乳链球菌。



2 鱼类链球菌对鱼类的危害

  鱼类链球菌能引起淡水、半咸水和海水等各种水域多种养殖和野生品种的鱼类感染,包括罗非鱼、虹鳟、篮子鱼、鰤鱼、牙鲆、大菱鲆、竹荚鱼、红鳍东方魨、真鲷、银鲑、尖吻鲈、美国红鱼、鲻鱼等三十多种、链球菌还引起各种观赏鱼类的感染,包括黄尾铠鲨、五彩无须鲃、大斑朴丽鱼、丽鱼和一些鲤科观赏鱼等。鱼类链球菌急性感染可以引起在短期内(3-7d)爆发性死亡,死亡率高达50%以上,然而相当一部分鱼类链球菌感染表现为慢性发病和死亡可以持续几周甚至好几个月,每天只有几尾死鱼发生。不同品种的鱼类链球菌感染呈现不同的症状。外部症状主要有:漂移运动(如螺旋或自旋运动),漂浮失控(急剧下沉或上升),昏睡,体色变黑,突眼,角膜混浊,眼睛及其周围、鳃盖、鳍基、肛门、头顶或身体其它部位出血、溃疡等。其中突眼、角膜混浊和运动异常为链球菌感染的典型症状。但是,有些鱼类链球菌感染没有明显的外部症状和行为异常表现。内部症状主要有:腹腔有带血色的腹水,脾肿大变红。肝通常发红有时发白,心和肾红肿发炎。组织切片可见,链球菌感染鱼的脑部和神经系统遭受到侵袭,这也是感染鱼通常表现为运动失控的原因。

2.1 我国鱼类链球菌病害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鱼类链球菌感染的报道呈现增加的趋势。鱼类链球菌先后在罗非鱼、虹鳟、大菱鲆、牙鲆、白鲳和美国红鱼等养殖中发生。以下对我国几种链球菌敏感鱼类的发病情况作一介绍。

2.1.1 罗非鱼

  柴家前等从1992年起先后对山东省济南、泰安、枣庄等地的十几个发生罗非鱼暴发性流行病的养殖单位进行了详细调查,观察到患病鱼眼球突出,角膜混浊,游姿平衡失调,翻滚,转圈,胆囊肿大,胆汁稀薄、色浅,肠腔充满淡黄色液体,肝脏增大等。发病率一般达20-30%,发病鱼死亡率达95%以上,病原经鉴定为链球菌。王琼秋等报道,1998年云南省开远市某养殖场发生罗非鱼链球菌性皮炎,病死鱼鳃周边、背、胸及腹部有散在性米粒至豌豆大的结节,手触有波动感,严重者整个鱼体表出现化脓性皮炎。剖检发现,结节内含有黄白色浓汁或干酪样物质;肝、脾肿胀;肠粘膜有弥散性出血点。

2.1.2 杜氏鰤

  1995-1997年厦门某海水网箱养殖杜氏鰤连续一年发生链球菌感染,发现时间主要在6-11月,造成了较严重的损失。

2.1.3 虹鳟  

  1998年河北省邢台县某养殖场发生虹鳟链球菌感染,发病率达65.5%,部分病鱼表现为眼球外突、白浊,肛门红肿,烂鳍等,大多数患病鱼外部症状不明显,解剖可见肠道内有红色或黄色粘液,肝脏呈暗红色或土黄色,胆囊肿大等。杜佳垠也曾在虹鳟养殖过程中发现过链球菌感染,他于80年代初、2000年和2001年分别在淡水养殖和海面网箱养殖虹鳟中发现链球菌病。海面网箱养殖虹鳟各季均有链球菌病发生,在进入高水温期的7月上旬,发病率更高一些,达25-40%。患病虹鳟主要外部症状为:体表多处溃烂,尾鳍溃烂、出血,上下颚发红,眼球突出、白浊、出血;主要内部症状为:肝褪色,肠松弛,脾肿大,肾肿大、液化。

2.1.4 牙鲆

  杜佳垠于1995年和2000年分别在马山、威海和大连发现牙鲆链球菌病,患病牙鲆摄食不良,游动迟缓,静伏至死。感染鱼发病症状与日本患病鱼相似。病鱼主要症状为体色发黑,眼球浑浊、充血、突出,鳃盖发红,上下腭充血,肠道发红,腹部积水,肝脏充血、褪色,肾脏肿胀等。牙鲆链球菌感染全年均有发生,相对而言,多见于夏季。

2.1.5 白鲳

  林为民等报道,1999年新疆石河子地区白鲳鱼苗出现了以鱼体变黑,眼球突出、鳃褪色为特征的链球菌病,病鱼尾部多见隆起、出血,肛门红肿,肝脏肿大、褪色、出血。脾脏肿大、呈暗红色,胃肠积水、膨大,肠壁有出血点,有神经症状的病鱼脑膜充血、出血,脑切面白质和灰质中由小出血点。发病率高达80%以上,死亡率较高。

2.1.6 大菱鲆

  2000年大连发生大菱鲆链球菌感染,患病大菱鲆摄食不良,游动迟缓。外部主要症状为体色发黑或发红,鳃盖或无眼侧多出血或溃疡,鳍出血,眼球突出、白浊、出血。内部主要症状为肝褪色、发灰,腹腔多有积液,肠道多失去弹性。

2.1.7 美国红鱼

  2000-2002年在浙江舟山网箱养殖的美国红鱼种发生链球菌病害,发病鱼皮肤溃疡,眼球白浊,运动失去方向,腹腔多血色腹水,部分病鱼肝脏失血。发病时间从每年的夏季一直至冬季,死鱼陆续发生,年发病死亡率累计达20-30%。病原经16SrRNA基因PCR鉴定为海豚链球菌。

3 鱼类链球菌对人类的危害

  海豚链球菌是少数几种人鱼共患菌之一,对人具有强致病力,能引起人蜂窝组织炎、败血症和脑膜炎等。1991年美国德克萨斯州发生第一确诊的人类海豚链球菌感染,患者表现为败血性蜂窝组织炎,1994年加拿大渥太华发生了以膝部败血性关节炎为症状的第二例人类海豚链球菌感染,1995-1996年加拿大多伦多共发生9例人类海豚链球菌感染流行病,至1997年,加拿大至少有22人感染过海豚链球菌。海豚链球菌也因此被确认为可引起人类侵袭性疾病的病原体。近年来,香港和新加坡也报道了人类海豚链球菌感染。由于海豚链球菌是一种人鱼共患菌,因此鱼类链球菌病害的发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如1999年7月至9月加勒比海东南各岛国爆发了大规模的死鱼,成千上万死亡的底栖珊瑚礁鱼类漂浮到加勒比海岸诸岛,如巴巴多斯岛、格林纳达、圣文森特岛、格森纳丁斯群岛、多巴哥岛等。Ferguson等的研究表明,海豚链球菌是引起此次鱼类大规模死亡的致病菌。为此,美国农业部部长Anthony Wood告诫人们不要垂钓和食用珊瑚礁鱼类,也不要到有死亡鱼发生的海域游泳。据估计,此次由海豚链球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1.2万美元,另外捕捞和销售量比以往同期下降了75%,也造成了旅游业等方面间接的经济损失。人类海豚链球菌感染主要由受伤皮肤接触病原体后引起,如加拿大多伦多地区在1995年至1996年间发生的9例人类海豚链球菌感染病例,所有病人均处理过活的新鲜杀死的鱼。海豚链球菌通过受伤的皮肤进入人体血液,随血流快速扩散至全身,引起败血症。典型感染者首先在受伤部位出现红肿,然后出现高烧和寒战。海豚链球菌引起人类感染的主要病症为败血症、蜂窝组织炎,严重的还会导致骨髓炎、心内膜炎和脑膜炎等。从目前已报道的几十例海豚链球菌引起的人类感染病例来看,尚未发现经口感染引起的病例。

4 鱼类链球菌病的流行病学

  鱼病发生时鱼体、病原体、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复杂作用的结果。爆发性鱼类传染疾病的发生除了病原菌本身致病力的因素外,一些其它因子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如宿主免疫系统的状况、宿主所处的环境条件等。

4.1 养殖环境

  鱼体生存的水体环境是鱼类传染性疾病发生的一个关键因素。链球菌是一种非条件致病菌,它比许多其它环境的细菌(条件致病菌)更具侵袭性。水体环境是鱼类链球菌感染的一个主要媒介。Kusuda等从网栏养殖区域的海水和底泥中均分离到了链球菌。Kitao等对海水养殖系统中链球菌的分布规律作了研究,指出:黄尾鰤围栏周围水体和淤泥中整年都有链球菌存在,尤以夏天水体中链球菌的检出率较高,而淤泥中链球菌数量在秋冬季节最多。这表明,在一个养殖系统中存在的某些链球菌可能会成为这个鱼场特有的在一定时期内引起疾病饿病原菌。链球菌感染能快速通过被污染水体传播到饲养于同一水体中的鱼类,尤以皮肤损伤的个体最易受害。Rasheed等证明皮肤受损的大底鳉对链球菌污染的水体敏感。

4.2 饵料

  链球菌感染主要经由污染的水体和鱼饵传播,即:链球菌通过受损的皮肤、鱼饵的摄取进入鱼体,链球菌感染经口途径扩散到同一水体的鱼类,主要有:摄食患病鱼或污染了的鱼饲料。Robinson等证明金体美鳊因摄食濒死病鱼而导致链球菌感染。Minami报道黄尾鰤因食用被链球菌污染的鱼类饲料而导致链球菌疾病。王琼秋对发生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某鱼场所用鱼饲料进行了致病菌检测,发现饲料中存在与患病鱼一致的链球菌。

4.3 应激

  尽管链球菌是一种非条件致病菌,但是它有一个条件致病的模式,因为鱼类链球菌感染往往发生在水质恶劣和养殖密度高的情况下。这是由于恶劣环境引起了鱼体的应激,应激在鱼类传染性疾病爆发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与链球菌病暴发有关的一些应急因子包括高水温、高密度、收捕或操作损伤、恶劣水质(如低溶氧、高氨氮和高亚硝酸盐浓度)等。Hurvitz等进行了氨浓度对免疫虹鳟鱼免疫反应和对海豚链球菌抵抗力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虹鳟生存在高浓度的氨氮(180-230ug/L)中相对保护率显著低于中浓度的氨氮(50-80ug/L)中,免疫鱼长期暴露于中等氨浓度(60-80ug/L)中相对保护率较对照组(≤7ug/L)降低,Hurvitz等认为:暴露于氨氮中的虹鳟鱼对海豚链球菌免疫力降低与细胞的或非特异性防御机制的应激有关或氨氮对其它生理系统的影响有关。

4.4 鱼体易感性

  不同的鱼类对于链球菌的敏感性存在较大的差别。如1984年在以色列某鱼场暴发的链球菌感染,虹鳟和罗非鱼死亡率分别达50%和30%,各种观赏鲤科鱼类和丽鱼科鱼类也受到了感染,而同一鱼池中饲养的鲤鱼对链球菌不敏感。人工感染试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如Yuasa对从白斑篮子鱼上分离到得海豚链球菌进行了敏感宿主试验,结果表明,除篮子鱼最敏感外,大鳞梭和斜带石斑鱼对海豚链球菌液易感,而黄鳍棘鲷和单斑重牙鲷对该菌不敏感。

5 预防与治疗

5.1 管理措施

  疾病的预防往往比治疗更重要,鱼类链球菌病也不例外。鉴于链球菌病发生与放养密度偏高、换税率偏低、饲料鲜度偏差、投饵量偏大等密切相关,作为预防措施,在改善饲养管理方面,减少鱼体应激是首先应考虑的一步,应尽可能保持良好的水质状况。杜佳垠等通过人工感染试验进行的牙鲆链球菌病发生与水体溶氧关系的研究表明,在低溶氧情况下,累积死亡率达80%,而高溶氧情况下,累积死亡率仅为20%。可见改善水质,提高溶氧对于预防链球菌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是通过适当的水体消毒、排污措施减少鱼体接触传染源的机会。鱼池一旦发生链球菌感染,由于患病鱼体内携带有大量病原菌,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故首先要做的是及时去除死亡鱼和濒死鱼,排污,加注新鲜水等改善养殖环境的物理措施。Ferguson等进行的链球菌感染试验证明,将斑马鱼和塘鱼浸泡在含高浓度链球菌的水中,2-4天内受鱼死亡率达100%。第三是保证饵料的新鲜度、营养度和不含致病菌。第四是从外地引入新的鱼苗、鱼种进行养殖时,必须进行病原菌检测,尤其是对于链球菌敏感鱼类。尽管链球菌感染好发于夏季高温季节,但链球菌感染可发生在一年的任何季节,故预防的观念必须贯穿于整个养殖周期。

5.2 免疫预防

  免疫预防已成为预防鱼病发生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日本、以色列、美国、西班牙等国家已采取注射链球菌疫苗的方法预防鱼类链球菌感染。日本对于牙鲆β溶血性链球菌病,以福尔马林灭活疫苗腹腔或肌肉注射,预防效果自10天后出现,持续11个月以上。以色列的Eldar等于1993年开发了虹鳟海豚链球菌疫苗,从1995年到1997年,以色列Upper Galilee的所有虹鳟鱼场的虹鳟进行了免疫,使海豚链球菌相关的虹鳟的死亡率由每年的50%下降至不到5%。但是1997年以后,以色列暴发了新的海豚链球菌疾病,发病症状也不似以往,血清学实验表明,新菌株的血清型不同于早期菌株,两者分属两种血清型。Bachrach等从实验结果中得到一种假设,认为当使用一种疫苗来消除病原菌时,疫苗诱导产生的选择性压力导致另一种血清型菌株取代原来的血清型菌株,从而逃避由疫苗产生的保护反应。在美国,海豚链球菌是罗非鱼和条纹鲈养殖中最主要的致病菌。Shoemaker等制备了富含海豚链球菌全细胞的浓缩类毒素疫苗,经腹腔免疫罗非鱼后26-30天以海豚链球菌攻击,免疫鱼死亡率和感染率明显减少,相对保护率达84-100%。Klesius等在Shoemmaker等的实验基础上进一步对海豚链球菌疫苗的免疫途径作了研究,结果表明,腹腔免疫对罗非鱼产生的免疫保护率明显高于肌肉免疫。

5.3 药物治疗  

   鱼类发生链球菌感染后,除了及时采取去除死亡鱼和濒死鱼,排污,加注新鲜水等改善养殖环境的物理措施外,及时进行水体消毒和鱼体药物投喂措施很重要。链球菌对多种抗生素药物敏感,主要有万古霉素、青霉素类、头孢霉素类、大环内脂类、四环素类、利福霉素类、杆菌肽等。Lim等研究了先锋霉素和庆大霉素合剂对海豚链球菌的协同作用。先锋霉素是一种细胞壁合成作用抑制剂,先锋霉素显著增加了海豚链球菌对庆大霉素的摄取。庆大霉素通过与先锋霉素的协同作用显著提高了抗海豚链球菌的活性。在日本,对于尼罗罗非鱼链球菌病,自发现时起喂7-14d红霉素已成为最基本的处理。林为民等采用全池1ppm漂白粉和2ppm氨苄青霉素泼洒,同时每百公斤鱼每天用6g土霉素拌饲投喂,连用5-7d,控制了白鲳链球菌病害。在投喂抗菌药物的同时,采取减少饵料投放,补喂维生素C等方法也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近几年我们对分离到得鱼类链球菌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时发现,许多鱼类致病性链球菌菌株对抗菌药物有耐药性,这也提醒我们,在平时养殖管理中必须注意科学合理用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93

帖子

309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3098
2#
发表于 2010-1-26 17:13:22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有价值,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90

帖子

2118

积分

银牌会员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2118
3#
发表于 2010-2-8 09:55:2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水产医院论坛  粤ICP备17147180号

GMT+8, 2024-5-17 14:25 , Processed in 0.129162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