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医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利洋动态】对虾气泡病的水质常规物理指标

[复制链接]

210

主题

431

帖子

1047

积分

免审组

Rank: 18Rank: 18Rank: 18

积分
104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11-17 14:22:4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虾气泡病的水质常规物理指标

张子刚

       在对虾养殖过程中,水质物理指标是评估水体好坏最简单、最直观、最迅速、最基础的参数。通过人的感官(主要指视觉、嗅觉、触觉、味觉)或者简单的物理方法测定,就可以初步判断水质的优劣情况,以便进行养殖水体管理工作。水质的物理指标和对虾气泡病的发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通过观察、检测、调节池塘水质物理指标对预判气泡病的发病几率、分析气泡病的病程规律、防控气泡病的发生风险,有着重要的指示意义。
       现在,我们来分析对虾养殖中经常关注的水体常规物理指标和气泡病发生的关联。
       一、水 色
       水色是通过眼观判断水质状况最直观的物理指标,由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种类、数量以及有机物、悬浮物等的多寡共同决定的。上一节,已经重点和大家分享了水色和对虾气泡病的关系,这里不再累述。

       二、浑浊度
       水体的浑浊度,眼睛可以直接看到的物理指标,主要由生物性悬浮物(藻类、浮游动物)和非生物性悬浮物(泥沙、粘土颗粒、有机碎屑等)造成。一般和养殖阶段、池塘底质、养殖模式、养殖密度、增氧条件、养殖操作等等有关。

浑浊度

       浑浊度高的水体,多发生在养殖中后期,高密度养殖池塘或是在池塘掉肥、倒藻、返底之后出现。多数情况下,这种水质溶氧偏低,氨氮、亚硝酸盐高,塘底反硝化作用增强,氮气容易过饱和,如果池塘曝气不足,非常容易引发以氮气过饱和为主的气泡病。反之,浑浊度低的水体,一般藻类比较旺盛,多在养殖前中期出现。藻类光合作用强,产氧能力强,加上池塘耗氧物质(如悬浮物、有机质多的底泥)少、存塘虾量低,易出现溶氧过高的情况,发生以氧气过饱和为主的气泡病几率非常高。
       可见,通过观察水的浑浊度来防治气泡病,能做到养殖前中期水体保持一定的浑浊度,养殖后期水体维持藻类一定的肥度,是相对安全的理想水体。
       三、透明度
       水体透明度,表示光线穿透水体的程度,直观反映水中浮游生物和悬浮物的多寡(和浑浊度也有相关性),是判断池塘“肥瘦”和“清爽度”的物理指标。可以使用“塞氏盘”测定,不过养殖中基本都是以眼观或手臂沉入水中测量,粗略估计水体透明度。

塞氏盘

透明度

       透明度低的水体,一般说明藻类过多,水肥,在养殖前期,藻类光合作用比较强,产氧量多,易造成溶氧过高,出现以氧气过饱和为主的气泡病,在养殖中后期,易导致昼夜溶氧差异大,白天易出现以氧气过饱和为主的气泡病,晚上易缺氧或者发生以氮气过饱和为主的气泡病。透明度高的水体,一般说明藻类少,水瘦,在养殖前期,受温差变化影响大,易出现温差气泡病,另外易滋生青苔、丝状藻、底栖藻类等等,又会出现溶氧过高,发生以氧气过饱和为主的气泡病。在养殖后期,易溶氧偏低,随着投喂增加,氨氮、亚硝酸盐积累,出现以氮气过饱和为主的气泡病的几率增加。
       看来,在养殖的不同阶段,单看水体透明度指标的影响,保持合理的水体透明度,也能很好地预防气泡病的发生。
       四、臭 味
       在养殖实践中,水体或者塘底发臭,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反映着塘底有机物污染程度(如残饵、粪便、死藻等等)和水体缺氧状况。这种现象,除了部分池塘清塘不彻底在养殖前期易出现,多发生在养殖后期。塘底处于缺氧或者厌氧发酵环境下,有机物、氮化合物发生还原、分解反应,产生胺类、氨、硫化物等等,出现臭味、异味。此时,塘底含氮化合物会发生反硝化作用,产生氮多,如果处理不及时,发生以氮气过饱和为主的气泡病几率非常高。

死亡的藻类易出现臭味

塘底黑泥易发臭

       五、水 温
       水温是池塘养殖非常重要的物理指标,直接影响着对虾的摄食、消化、生长速率。通过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或者使用手感粗略估计数据。水温和气泡病的发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水温引起的气泡病主要有几种情况:
       1、水温升高,气体溶解度下降,气体饱和度升高。气候升温期或者阴雨天后,连续几天转晴升温,池塘水温升高,池塘里面过多的气体(主要是难溶解且水体含量高的氮气、氧气)若不能及时由养殖水体溢出,气体的饱和度就会增加,就有可能发生气泡病。此时,池塘藻类繁殖加快,产氧量“爆表”,发生以氧气过饱和为主的气泡病的几率会大大增加。另外,对虾是变温动物,虾体温受外界温度影响比较大,虾体内温度升高,虾体内气体的溶解度下降,若体内过多的气体不能及时排出,发生气泡病的几率也是非常高。

连续几天升温

       2、昼夜温差大,容易发生气泡病。一般发生在春季或秋季,昼夜温差大,相应的水温温差也会大,尤其是水浅的池塘。夜晚水温低,气体溶解度高,白天升温后,水温升高,气体溶解度下降,夜晚低温时溶解在水中的气体,升温后就易达到溶解过饱和的状态。这种反复温度变化的时期,就非常容易发生气泡病。同样的,结合当时池塘藻类的变化来分析,发生气泡病的几率又增加了一层,白天升温,藻类繁殖产氧量高,溶氧易过饱和,易发生以氧气过饱和为主的气泡病;晚上池塘各种“呼吸”耗氧,溶氧低,如果池塘氨氮、亚硝酸盐超标,发生反硝化作用,也易出现以氮气过饱和为主的气泡病。当然,温差的变化,也会影响对虾体温变化,出现上面分析过的温差气泡病。

昼夜温差大

水温监测

       3、塘水快速升温,发生气泡病。池塘养殖,外源水的水温和池塘的水温相差不大,影响很小。但是小棚养殖或者工厂化养殖,蓄水池多是外塘,在一些特殊的天气,就会出现水温差。温度过高的外源水过量加入到养殖池,就有可能发生气泡病,原理和水温升高引起的气泡病是一样的。

蓄水池

       六、水 深
       水深,严格来讲并不是水体的物理指标,只是一个池塘参数,但是水深和水温、水压变化密切相关,也就和气泡病的发生脱不了干系。浅水池塘(一般小于1.5米水位),由于藻类在各水层的分布,藻类光合作用产生溶解氧的水层多,晴天强光下整个水体很容易溶解气体过饱和,易发生以氧气过饱和为主的气泡病;水浅池塘在昼夜温差大时期,水温变化大,易发生温差气泡病;另外,水深不同,水体的压力不同,也会出现压力变化引起的气泡病,从水体表面每向下1米,水体的压力大约增加0.1个大气压,该处的总气体溶解度升高大约10%,饱和度就下降大约10%,水面下2米处就下降20%,如果对虾从深水位跑到浅水位,由于压力的降低,就有发生气泡病的风险(类似于减压病)。养殖过程中,保持足够的水深(最好超过1.5米),减少对虾上浮到水的上层也是预防气泡病的一个措施,同时也为对虾提供“躲避”气泡病发生的空间。

测量水深

       七、氧化还原电位
       氧化还原电位是衡量水体宏观氧化还原能力的综合指标,在实践养殖过程中较少关注,其数值通过仪器可以测定,对于我们防控气泡病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氧化还原电位高(大于100mV),池塘环境多处于氧化状态,溶氧一般偏高,有发生以氧气过饱和为主气泡病的风险;氧化还原电位低(小于50mV,甚至为负数),池塘多处于还原状态,多为低氧或厌氧发酵环境,在氨氮、亚硝酸盐,尤其是亚硝酸盐含量高时,利于反硝化反应,有发生以氮气过饱和为主的气泡病风险。

氧化还原电位测量仪

       以上,是对虾养殖过程中的水体常规物理指标和对虾发生气泡病的关联分析。当然,水体物理指标也有其他一些指标,如电导率、悬浮物含量等等,实践中很少关注,不作赘述。
(转自“利洋水产”微信平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水产医院论坛  粤ICP备17147180号

GMT+8, 2025-11-28 10:56 , Processed in 0.125481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