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医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十二期《海参养殖水产科技简报》

[复制链接]

33

主题

85

帖子

378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3786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6 11:41: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秋冬季海参养殖实用技术
丑善民
一、影响海参放苗成活率的几大因素及相应解决办法?

1、水质影响:水质方面分为物理方面和化学方面。
物理方面包括:
A、水体透明度及光照影响:海参育苗室属暗环境,参圈放苗时应尽可能避免在阳光直射的时候进行,以免强光造成海参应激过重。

案例分析:今年春季,普兰店杨树房某养殖户,从熊岳仙人岛购苗,先撒在自家参圈半圈位置,苗的成活率非常好;一周后该养殖户又从上次的同一家育苗室又购买了参苗,投入在自家参圈另半圈,结果第二天就发生了大批量的参苗肿嘴及化皮病害。经我们仔细询问及分析后确认,该养殖户第二次放苗恰逢高温阳光十分充足系造成二次放苗死亡的主要诱发原因。
建议:放苗时尽可能选择早晚阳光不强时投放,放苗前十天可使用微藻激素、硅藻旺、碧水安、三环活力源,适度培养浮游藻类及底栖硅藻,并在放苗前后投放激活每亩一袋/米。

B、水温差别的影响:放苗前应关注一周的天气变化,若放苗后有强降温或聚然间升温的天气,会导致水温上下变化2℃以上,则不能放苗,否则苗将会应激过重而导致成活率下降。

案例分析:今年春季,当水温一度升至15℃时,不少养殖户急于放苗,结果不出两天,水温又降至了10℃,在此阶段放苗的养殖户损失很大。

建议:放苗时选择天气平稳至少一周以上的没有大的温度波动时,让参苗有足够长的适应时间,以便提高成活率。放苗前可投放碧水安每瓶三亩/米,优肽每瓶三亩/米,激活每亩一袋/米。
C、盐度差别的影响:放苗时参圈盐度和苗室的盐度应尽可能接近,特别是从高盐度向低盐度放苗更应引起注意。雨季时应避免放苗。

案例分析:今年九月初,皮口一养殖户从瓦房店购苗投入参圈,不出三日全军覆没,后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盐度差别过大造成,瓦房店苗室盐度为
31‰,皮口盐度为25‰。另外运输方式不当也是其中一个次要原因。

建议:放苗前用同一支盐度计分别测量参圈及所购买苗的苗室的盐度差,盐差越接近越好。放苗前可投放碧水安每瓶三亩/米,优肽每瓶三亩/米,激活每亩一袋 /米。


化学方面包括:放苗前应测量水质的各项化学指标,如
PH
值、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溶解氧等应均处于正常范围。如苗室通常投喂一段时间后
PH
值较低,而参圈
PH
值较高,这个差别是必然存在的,为了缓冲
PH
值差别过大带来的应激性反应,放苗前投放碧水安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2、

底质的影响:
A、参圈在放苗前若采取了杀鱼杀草后,必须将底质改良好后方可放苗,否则底质处于恶化时放苗很有可能导致苗的损失过重。

建议:杀鱼杀草或使用清水药物后,使用碧水安一次,底居安和福地安交替用两次,再使用净底宝处理一次。
B、不少养殖户反映,新圈或老圈刚改造好的放苗后苗的死亡率较高,表现死亡的共同特点是苗集中死在圈中低洼处。

案例分析:
2009
年复州湾夏屯、交流岛西海头、普兰店大刘家纷纷有养殖户反映,新圈或刚改造完的圈,由于抢工期,圈挖完了立刻进水,然后立刻放苗,结果苗死亡较重。
2010
年普兰店城子坦新建圈亦发生相同的问题。由于大家普遍认为新圈的底质就是好底,这种认识事实上是一种错误,新圈及改造完的圈必须经过半个月以上的养底过程,海水需要和底泥充分浸泡后,底泥的酸碱度才能达到正常养殖范围。

建议:新圈入水后放苗前半个月,投放碧水安、三环活力源、硅藻旺、激活。养水养底半个月以上的,会在池底形成一层由好氧菌、有机质沉淀物、底栖硅藻等形成的保护膜,苗投入后一方面可以不直接接触酸性土壤,另一方面也有新鲜的天然饵料可供摄食,苗恢复状态较快成活率自然也会提高。
3、

苗质的影响:大量使用抗生素育出的苗,特别是使用激素类药物育出的苗,通常到参圈后成活率较低,因为自然界无法提供如同苗室的优越环境或药物环境。另外每年阴历八月十五左右是苗室海参苗的高发病季节,这一时期的参苗体质通常较弱,放苗成活率也会受到影响。
上述三种情况都可能影响到海参的放苗成活率,今年春天是历史上放苗死亡最重的一年,普兰店地区、金州地区、庄河地区,均出现放苗后死亡四五千斤的重大损失案例。我们建议在肉眼鉴别参苗质量的好坏前提下,最好不要一次性大批量投放过多参苗,而是先行购买十斤二十斤苗试苗三四天左右,若苗能及时爬散且状态较好,则可考虑在符合前两条所谈及的条件下大批量放苗。
二、
秋季如何使海参达到最佳生长效果?

要想在秋季这个一年当中海参的第二个生长期使海参达到最佳生长效果,应该满足以下五大方面:
1、
优良的水质和底质:碧水安每瓶三至四亩/米,三环活力源每袋三至四亩/米,净底宝每袋三亩/米,每半个月使用一次。
2、
丰富的饵料供给:碧水安每瓶三亩,硅藻旺每袋三亩、三环活力源每袋四亩、激活每袋一亩半,在水温十五度前使用可培养优质天然的底栖硅藻供海参摄食。适当补充人工配合饲料以弥补温度下降时底栖硅藻繁殖速度慢而带来的供应不足。
3、
四两拨千斤的营养添加:使用利饵多每袋四至五亩/米,可有效补充天然底栖硅藻及人工配合饲料之中微量元素的不足,添加量小但却可使海参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4、
灵活的助消化:上面提到的三环活力源和净底宝均可起到促进海参消化的功能,因而不必重复使用,可半个月投放一次利菌多或EM6,可在上述助消化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高海参对饵料的利用率,同时对水质底质也有非常好的净化作用。

5、
适时的抗应激:当秋季向冬季过渡的时候,难免会发生气侯的突变,当我们得知强降温或大风来临之前,可使用激活每袋一亩/米,碧水安每瓶三亩/米,优肽每瓶三亩/米,则可以大大提高海参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抗病能力,通常表现为海参不轻易回礁而继续留在滩面上摄食。

三、冷冬如何安全度过?

去年冬季未来之前,曾听有经验的庄稼人说:今年的萝卜皮儿厚,冬天的天儿肯定冷,当时听了也没在意,结果真是碰上了三十年不遇的寒冬,海参损失惨重,特别是锦州凌海地区,大连地区也有个别水浅的参圈受损较重。今年又是秋季来临,前些日子又听人说,今年的苞米窝厚,冬天没准儿还是个冷冬。虽说这些都是经验之谈,缺乏理论依据,但我想对广大海参养殖户们说,我们的老祖宗们总结的很多经验有时比科学还灵着哪,所以我们还是宁可信其有要来得安全些。
  
回顾去年冬天低温带来的损失,概括总结原因如下:
1、水浅。
2、冰下温度常时间低于零度。
3、冰下盐度高至
40‰以上。
4、雪厚或雪化后扬沙天气至使冰面透光率下降而导致冰下溶氧不足。
5、缺乏换水条件。
6、参礁多为编织袋等软礁。


第1点很容易理解,水浅则整个参池保温效果较差,温度容易散失,这正如一杯热水和一桶热水散热的道理,一杯水肯定掉温要快,保温效果也差。

  
第2点则是寒冬所致,以往大多数年份,冰下水温也有低于零度的时候,但通常时间不长,一周左右。但去年冰下水温长时间低于零度,零下二度、三度时间较长。海水因盐度高而在此温度下不结冰,但海参体内组织液冰点接近零度,所以很容易被冻伤,通常表现从肉刺处开始溃烂。


第3点系海水结冰将大量的盐析出而溶解于冰下海水中,致使冰下海水盐度随冰层加厚而逐渐升高,有的参圈冰下盐度高达
50‰以上,这很容易诱发钾离子、镁离子浓度增高而导致海参中毒。


第4点出现于个别地区,参圈结冰后,若不遭遇连阴天,或冰面始终无泥沙或厚雪遮光,通常冰下溶氧较高,但若出现如去年盘锦、锦州凌海等地厚雪遮光,或下完薄雪后融化后被沙土覆盖,则冰下亦可能会缺氧。

第5点,现今的海参圈大多数不具备冬季换水的条件,若是能在冰下水温低于零度时换换水,则不会出现冰下冻死海参的病害,因为海水温度高于参圈温度,换水其实是个升温过程,另一方面,换水属于人为造成水环境不稳定,水环境不稳定则海参不会下礁,不下礁则海参面临冻伤的机率就会大大降低。

  
第6点,通过近几年来由于环境突变而导致病害发生时的观察,我们总结出只有象石礁这样多缝隙的参礁,才能在环境剧变时给海参提供可以用以调整体内水份的场所,海参只有将体内过多的水份借助缝隙的挤压作用排出后,才是安全的。而编织袋以及一些无法提供缝隙的人工礁则只能提供附着底栖硅藻的场所,而无法提供海参可以调整身体状态借以抵御病害的场所。


基于上述六种原因的分析,今年冬天安全度过的相应对策相信大家也都应该清楚了,简单概括为如下几点:
1、秋季一定要让海参摄食充足以避免冬季下礁觅食。
2、加深水位。
3、及时扫雪。
4、有条件换水的参圈在水温低于零度时可适度换水。
5、补足石礁。
6、砂土覆盖冰面严重或积雪过重难以短期清理时,可定期测冰下底层溶氧,溶氧不足时可打冰眼投放久氧、底加氧。




四、纠正大家几个错误的认识及用药方法

1、认为冰下肯定缺氧的错误认识
前面我们讲过,水中溶氧主要有两点来源:百分之十的溶氧来自于风浪增氧,百分之九十的溶氧来自于藻类产氧。事实上我们陆地上的氧气有百分之八十来自于海洋之中的浮游植物所产生的氧气。冬季参圈封冰后,百分之十的风浪增氧自然消失,但阳光透过冰层依然可以照射到池底,池底及冰下水中的藻类依然会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有养殖户会问,结冰了还会有藻类吗,事实上冰下虽然水变得清澈了但依然有低温可以生存的藻类存在。冬季冰下的耗氧生物大大减少了,我们看不到鱼、虾、蟹等大型生物,就连原生动物等小型生物也非常少见了,而海参这种生物系耐低氧的生物,反言之,在冬季海参的耗氧量也非常小。冰下藻类产生的氧气由于被冰面覆盖,很难释放到空气中去,加之冰下生物的耗氧量又非常小,所以冰下缺氧的机率是非常小的,除非冰面长时间遭遇厚雪尘土覆盖严重阻挡光线时才可能出现缺氧现象。我们跟踪检测了四年冰下溶氧情况,我们发现冰下的溶氧处于较高水平,即使在去年冷冬海参死亡时我们抽检发病参圈也无一例缺氧现象。大家如果能理解这一点,以后在冬季也就不必费力的去打冰眼增氧了,因为特别冷的冬天,前头打完眼,后头就结上冰了,根本利用不上风浪增氧的作用,更何况我们打的冰眼实在也起不了大浪。
2、氧化还原电位的正确认识及正确的测量方法
我们首先认识一下池塘底部的结构,土壤学中讲到任何一个新挖的池塘在进水后,海水都要和底泥发生充分的浸泡渗透,一段时间后(至少半个月以上)底层土壤会出现一个分层现象,即表层一公分左右形成了由底栖硅藻、好氧菌、有机质碎屑、死亡动植物尸体等组成的好氧层,这一层土壤的颜色通常呈棕色或黄色,有时本土的颜色也很明显。这一层就是我们讲的放苗前必须培养出来的一层保护层,是非常有利于提高放苗成活率的,这一层氧化还原电位正常情况下较高。在一公分左右的好氧层下就是厌氧层,这一层是由厌氧菌、及未完全分解的腐败物质构成,这一层通常呈现灰色或黑色,处于高度还原状态,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含量较高,这一层的氧化还原电位很低,通常呈较低数值或负值。知道了土壤的分层现象,那么大家也就应该清楚的知道,在测量底泥的氧化还原电位时,正确方法是应当选择表层一公分以上的土壤进行化验分析,而采用深挖底土的方式是极端错误的做法,因为即使是一个新池塘在进水半个月以上,如果深挖底泥测其电位时,也会挖出黑土,也会显示出电位偏低的结果,但这并不能说明底质就是恶化,相反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又例如:在刚开始搞海参养殖时,有的养殖户直接用没改造的虾圈养殖海参,也很成功,但我们剥去虾圈表层的浮土时发现,虾圈浮土下的土全是呈又黑又臭的状态,如果按照深挖底土测电位来判断的话,这种池子是根本无法养殖海参的。但实际上只要池塘表土氧化还原电位高,海参不直接接触深层黑臭的土层,是不会有问题的。我们举这个例子不是希望大家走极端,而是想说明一下土壤自然分层现象以及如何正确测量电位的方法,该清圈的时侯还是应该清圈的。另外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电位高低恰如人的血压一样,低了不行,但太高了也有害。请大家一定切记在测量底泥氧化还原电位时不要深挖底土,否则所测量的结果只能是自己吓唬了自己又或者是被别人糊弄了自己。

影响海参放苗成活率的几大因素及相应解觉办法.doc

42.5 KB, 下载次数: 0

第十二期《海参养殖水产科技简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水产医院论坛  粤ICP备17147180号

GMT+8, 2024-11-25 15:14 , Processed in 0.205376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