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医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无公害泥蚶苗种繁育技术规范,仅供参考。

[复制链接]

18

主题

225

帖子

1147

积分

铜牌会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1147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5 07:54: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无公害泥蚶苗种繁育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无公害泥蚶苗种繁育的环境条件、亲贝、催产和孵化、浮游幼虫培养、附苗、稚贝培育、蚶苗出池及中间培育。
本部分适用于无公害泥蚶苗种繁育。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 18407.4  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NY 5052     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部分。
3.1 
浮游幼虫
指营浮游生活的各期幼虫的总称。
3.2 
D形幼虫
又称初期面盘幼虫,或直线铰合幼虫。此期幼虫的主要特征是由壳腺分泌的贝壳包裹了全身,形成两片侧面观象英文字母D字形的壳。
3.3 
壳顶幼虫
D形幼虫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铰合线开始向背部隆起,形成壳顶,此期幼虫称之为壳顶幼虫。
3.4 
眼点幼虫
指在壳顶幼虫后期,在幼虫足的基部出现的一对黑褐色腺体的幼虫,此期幼虫称之为眼点幼虫。。
3.5 
附苗
幼虫从浮游生活转变为底栖生活的生物学过程。
3.6 
附苗基
供幼虫附着的基质。
3.7 
稚贝
    是幼虫向成体过渡的一个发育阶段。主要特征是面盘完全退化,钙质的贝壳形成,用鳃呼吸和摄食,足部发达,营底栖生活。
3.8 
壳长
壳前端至后端的最大距离。
4 环境条件
4.1 产地环境
符合GB/T 18407.4的规定。
4.2 养殖用水
水质符合NY 5052的规定。水温25℃~32℃,盐度15~30,Ph7.8~8.4。
4.3  繁育设施
具有贝类人工育苗所需的鱼苗池、藻类培养池及与之相配套的供水、供气、供电、供热等设施。
5 亲贝
5.1 选择标准
2龄~3龄,壳长2cm以上。体壮,贝壳无畸形,无寄生虫和病害。性腺成熟而饱满。
5.2 消毒措施
洗净亲贝,用浓度15×10-6~20×10-6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3min~5 min后,用砂滤海水洗净。
6 催产和孵化
6.1 催产
阴干刺激4h~12h后,流水刺激1h~3h。
6.2 受精卵孵化
持续微充气。受精卵孵化密度20颗/毫升~40颗/毫升。
7 浮游幼体培养
7.1 D型幼虫收集
发育为D型幼虫后20h内,用300目~350目筛绢网排水收集,移入育苗池培养。
7.2 浮游幼虫培养密度
D形幼虫:10颗/毫升~20颗/毫升;壳顶幼虫,10颗/毫升~15颗/毫升;眼点幼虫,5颗/毫升~10颗/毫升。
7.3 充气
持续充气,保持水中溶氧在5mg/L以上。
7.4 换水
D形幼虫期、壳顶幼虫期和眼点幼虫期,分别用300目、250目、200目3种规格筛绢滤苗换水。一般日换水2次,总换水量为50%~80%
7.5 投饵
D形幼虫饵料以金藻、角毛藻等细胞个体小于6µm的新鲜单细胞藻类为主,壳顶幼虫后可投扁藻、小球藻等藻类。一般每天投饵2次,早晚各1次,均在换水后进行。投饵量以幼虫存池数量和胃饱情况灵活掌握。D形幼虫期,投饵后保持水体中藻类细胞2×104个/毫升~3×104个/毫升;壳顶幼虫期和眼点幼虫期,投饵后保持水体中藻类细胞3×104个/毫升~5×104个/毫升。
7.6 倒池
浮游幼虫培育期间,一般每隔3d~3d倒池1次。倒池方法:采用网目最大孔径小于幼虫壳高的筛绢网袋,从幼体培育池的排水口收集,然后将收集到的幼虫倒入消毒过的新的培育池,同时还可根据本部分7.2调整幼体密度。
8 附苗
8.1 附着基制备
取无污染、腐殖质少的中、高潮带涂面海泥,在强阳光下晒干,再经160℃烘干消毒30min备存,使用时水浸软化后备用;或直接挖取无污染、腐殖质少的中、高潮带涂面海泥,制成泥浆水,煮沸5min。
8.2 附苗池的准备
在消毒处理后的附苗池中加水50cm~50cm,将附苗基用200目筛绢网均匀地滤洗到附苗池的水中,沉淀15h以上后使用,要求附苗基沉淀后厚度达到1mm~2mm。
8.3 移苗入池
当眼点幼虫占总幼虫数的30%~50%时,用200目筛绢网收集,移入附苗池。
9 稚贝培育
9.1 培育密度
稚贝培育密度随着个体的生长而逐渐降低, 4×105颗/平方米~2×106颗/平方米。
9.2 充气
按本部分7.3。
9.3 投饵
每天2次,早晚各1次。在换水后进行。投饵量视稚贝存池数量和胃饱满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投饵后保持水体中藻类细胞1×104个/毫升~5×104个/毫升。
9.4 换水
在排水口系上100目~150目(视稚贝的大小而定)的筛绢网袋,以防逃漏。日换水2次,日换水量80%~100%。
9.5 倒池
4d~7d倒池一次。在培育池出水口系上100目~150目(视稚贝的大小而定)的筛绢网袋,排干池水,用砂滤水将池底的稚贝冲洗到系在出水口上的筛绢网袋中,然后洗净稚贝,播养到已准备好的新培育池中继续培育。其密度按本部分9.1调节。
10 蚶苗出池
10.1 规格
壳长≧500µm。
10.2 质量
同批蚶苗个体大小均匀,无同规格死壳。苗体干净,具固有气味,无异臭味。斧足粗壮有力,活力强。在干净的玻璃板上斧足伸缩频率高,爬行速度快,粘液痕迹明显。
10.3 计数
采用称量法。先将蚶苗混合均匀,用天平称取0.5g~1.5g计数,根据蚶苗总重,推算出蚶苗数量,连续取样3次,取其平均值。
11 包装和运输
11.1 包装
采用筛绢布袋盛苗,扎紧袋口,用砂滤海水淋湿蚶苗,置于开口的塑料桶、泡沫箱等硬质容器中。
11.2 运输
途中保持蚶苗湿润,严防暴晒、雨淋、风吹,运输时间不得超过15h。长时间运输最好用空调车或飞机。
12 中间培育
12.1 选址
选择高潮带或中潮带上段自然滩涂或围塘。要求:受热带风暴或台风影响较小、环境理化因子稳定、敌害生物少、饵料丰富、泥底或泥沙质底、腐殖质少、进排水方便。
12.2 场地准备
12.2.1 整涂筑塘
12.2.1.1 自然滩涂培养
涂面四周筑建宽3m,高0.5m的堤坝,筑坝时从内滩面取泥,使塘底面低于周围涂面20cm~30cm,再在坝内侧挖一条深度比塘底面深20cm~30cm、宽1m的边缘沟,塘的一角留出入水口,涨潮时海水可以淹过塘坝,退潮后塘内滩面能蓄水30cm~50cm深。塘的面积以200m2~300m2为宜。
12.2.1.2 围塘培养
排干塘水,翻耕涂面或用吸泥泵吸取新鲜泥土灌溉涂面,使之平整。
12.2.2 设置围网
在培苗涂面四周设置高1.5m~2.0m的20目~40目筛绢网布,防止大型敌害生物入内。
12.2.3 清除敌害
12.2.3.1 物理清除
用20目~40目淌袋,在干露的涂面上刮除螺类、蟹类等敌害生物。
12.2.3.2 药物清除
主要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茶籽饼、鱼藤精等。其功能和使用方法见表1。
表1  常用清塘药物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药物名称 浓度(×10-6) 使用方法 主要杀伤种类 药效消失时间
生石灰 375~500 干撒或水中化开,全塘泼洒 鱼、虾、蟹、贝、细菌、藻类 10d
漂白粉 30~50 先加少量水调成糊状,再加水泼洒 鱼、虾、蟹、贝、细菌、藻类 1d
茶籽饼 15~30 敲碎后用水浸泡24h后稀释泼洒 鱼类 2d~3d
鱼藤精 2~3 用水混合后均匀后泼洒 鱼类 2d~3d
12.3 播苗
12.3.1 时间
避开暴雨等恶劣天气。自然滩涂培育还须在退潮时播苗。
12.3.2 密度
见表2。
表2 不同规格泥蚶苗种中间培育播苗密度
规 格(万颗/千克) 200 600 1000
放养密度(万颗/千克) 3 9 15
12.3.3 方法
12.3.3.1 水播
适宜于规格较小的蚶苗。水位10cm~30cm,盛苗的容器中加入水用塑料勺带水泼洒。
12.3.3.2 干播
适宜于规格较大的蚶苗。拌入适量细砂,均匀撒播。
12.4 管理
12.4.1 水位
30cm~50cm,据水温、天气、光照强度与涂面底栖藻类的生长情况调控。
12.4.2 换水
自然滩涂培养随潮水进排,围塘培养视具体情况换水。
12.4.3 疏养
每隔10d~15d,用网目适宜的淌苗袋刮取蚶苗,去除杂物。洗去蚶苗壳表面上的附着生物,根据蚶苗个体的大小分规格疏养。
12.4.4 查苗
经常检查蚶苗的成活率、生长情况。
12.4.5 记录
做好水温、盐度、进排水、药物使用等日常工作记录。
12.4.6 出苗
12.4.6.1 规格
3 000颗/千克~10 000颗/千克。
12.4.6.2 方法
用筛网淌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踏田园秋色,品人世苦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水产医院论坛  粤ICP备17147180号

GMT+8, 2024-12-12 23:32 , Processed in 0.178908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