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医院论坛

标题: 虾体系专家解读南美白对虾“偷死病” [打印本页]

作者: tangsl    时间: 2014-2-23 17:00
标题: 虾体系专家解读南美白对虾“偷死病”
虾体系专家解读南美白对虾“偷死病”

《海洋与渔业》记者 陈石娟/文图

  2009年以来,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饱受“偷死病”的折磨。近日,本刊记者从国家对虾产业技术体系获悉,经过几年来的潜心调查、研究与试验,该体系已初步掌握“偷死病”发生的关键所在。

  虾体系首席科学家何建国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对虾肝胰腺坏死症即是“偷死病”,“偷死病”主要是由养殖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所致。虾体系北方区病害防控岗位科学家黄倢认为,“偷死野田村病毒”是导致对虾病毒性偷死病的病原。

何建国:

  密度降下去就能增产,心不贪就能养殖成功

  “偷死病”就是肝胰腺坏死症
  

《海洋与渔业》:对于近年来我国流行的对虾“偷死病”,虾体系研究的结果是怎样的?  

何建国:
认为,近年来流行的虾病应该讲是两种疾病,一种是EMS,养殖的30天之内发病,2~3天内对虾就死光了;另有一种我们养殖者叫“偷死病”,养殖50~60天以后发病,对虾陆续死亡。我们通过组织病理检测,认为“偷死病”就是肝胰腺坏死症。
  其实EMS和肝胰腺坏死在组织病理上的表现都是一样的。国外对EMS有两种叫法,一种是早期死亡综合症,另一种就是急性肝胰腺坏死症。去年在越南会议就把它统一了,都叫急性肝胰腺坏死症。其实,国外讲的急性肝胰腺坏死症和我们讲的“偷死病”即肝胰腺坏死病是不一样的。到目前我认为,国际上把它们搞混了,把急性肝胰腺坏死症和“偷死病”都称为了急性肝胰腺坏死症。
  
  养殖超过池塘环境容纳量导致“偷死”  

海洋与渔业》:急性肝胰腺坏死症和“偷死病”的致病因素是什么呢?

  何建国:
根据我们研究的结果,一般病毒病不会导致虾肝胰腺的广泛性坏死,细菌和中毒较易引起它的广泛性坏死。急性肝胰腺坏死症,两三天内虾就死亡,表现为急性中毒症状。急性中毒可能更多是跟藻类(蓝藻、微囊藻)有关,我们初步判断为藻毒素中毒。因此,只要朝着蓝藻的方向去进行控制,就基本上不会发生急性肝胰腺坏死症。
  对于“偷死病”,主要是由投苗密度过大、投喂过量引起,养殖量严重超过了池塘环境容纳量。这更多是由养殖者的传统观念造成,认为长得快的品种就应该放得更多,见虾料吃光了就越投越多,生怕少投一点虾就长不大。
  现在全世界都面临这个“偷死”的问题。这种生长快的苗,哪个国家投放得多在哪个国家“偷死”就发生得厉害。以前池塘也存在副溶血弧菌,但没有这种病。以前总是认为进口苗抗病力不好,其实不是抗病力差,最关键的还是放得多。现在国内培育出的“桂海一号”、“科海一号”和“中兴一号”等新品种,从商业上讲,品牌没有进口亲虾大,但实际的推广应用效果是不错的,其生长速度虽然比不上进口苗,但反而更适应我们原来组建的低密度养殖技术。其实,不管是国内的土苗,还是进口的苗,只要把密度降下来,就会增产,只要不贪,就能成功。
  2014年,国家对虾产业技术体系将着重解决养殖容纳的问题,如果能成功的话,那么我认为肝胰腺坏死症就从此能找到解决的方法了。

  《海洋与渔业》:养虾者都想自己的每一口池塘能多生产一些虾,有什么措施可以增大池塘容纳量?  

何建国:
池塘老化就会减少养殖容纳量,因此养殖一段时间后需要休养,要清塘。2013年越南经过虾塘休整以后,放苗密度下降,养虾就获得了成功,这就是很好的例子。
  我们团队研究的生物防控是专门针对对虾白斑综合症的,只要鱼的数量用得对,就完全可以控制住白斑综合症。同时,生物防控或鱼虾混养,对“偷死病”有一定的辅助和防控的作用,因为鱼在虾塘底的游动可使水变活,从而也就增加了养殖池塘的环境容纳量。

 黄倢:偷死野田村病毒是导致对虾病毒性偷死病的病原  

外国专家所称的早期死亡综合症(EMS)或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S),在我国很多情况下也被称为“偷死病”。但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以来我国养殖对虾中的偷死病与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S)存在名显的区别:对虾偷死病多发生于养殖30~60天后,对虾陆续死亡,累积死亡率60~80%,病虾部分肌肉发白,肝胰腺萎缩但颜色不一定变浅;早期死亡综合症(EMS)或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S)是发生在投苗后的短时间内。

  根据2009年以来在我国对虾养殖地区发生的主要病害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分析,我们认为,“偷死病”应该是多种病原引发的疫病,之所以生产上用这个病名,主要是有别于常见的对虾发病时在水面游动和在池边死亡的情况。实际上,“偷死病”应该称为“偷死综合征”(CMS),其中包括黄头病、野田村病毒性偷死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S),以及部分在溶氧条件好的情况下发生的白斑病。黄头病毒(YHV)、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高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分别是导致黄头病、野田村病毒性偷死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S)的病原。

  根据2009年以来在我国南方主要对虾养殖地区发生的偷死综合征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我们初步确认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是导致对虾病毒性偷死病的病原。CMNV是一种新发现的病原。

  至于近年来我国出现的对虾生长缓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苗种在遗传上的“退化”所致,而是由于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和肠胞虫的感染,其中仔虾和养殖前期的生长缓慢主要是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所致,养成期的生长缓慢或停滞可能是肠胞虫感染所致。肠胞虫在我国是首次检出。
  
  
  虾体系专家集体支招  

肝胰腺坏死症防控技术  

    1.彻底清理池塘。
  2. 严格控制苗种数量。
  (1)封闭式养殖模式:传统凡纳滨对虾(土苗和二代苗)放苗密度3~4万尾/亩,生长快的品种2~3万尾/亩。
  (2)高位池养殖模式:小于2亩的池塘,普通虾苗小于10万尾/亩,生长快品种小于7.5万尾/亩;5亩左右池塘,普通虾苗约7.5万尾/亩,生长快的品种小于5万尾/亩;大于5亩的池塘,相应苗种密度要进一步减少。
  3.使用无病毒虾苗。
  4.养殖时间,建议1茬养殖时间不少于100天。

作者: leikunnuy    时间: 2014-2-23 19:02
学习了,看来还是有点眉目了,越来越清晰了。
作者: 虫下    时间: 2014-2-23 19:23
每年拿几千万研究经费,最后跟风国际,有意思么
作者: laochen    时间: 2014-2-23 20:38

作者: w8210    时间: 2014-2-23 21:01
利洋苗,我们这边建议放苗量,2.5万/亩。台山地区增氧能力达不到,就不能提高密度的。
作者: 虫下    时间: 2014-2-23 21:18
w8210 发表于 2014-2-23 21:01
利洋苗,我们这边建议放苗量,2.5万/亩。台山地区增氧能力达不到,就不能提高密度的。

周哥,你这密度,浙江人知道吗?
作者: w8210    时间: 2014-2-23 22:20
虫下 发表于 2014-2-23 21:18
周哥,你这密度,浙江人知道吗?

推广啊,反正去年5万一亩都是密度太大了
作者: dahaiyuye    时间: 2014-2-24 08:45
专家们终于不拿弧菌说事了!
专家们终于不拿浙江人发明的鱼虾混养敷衍中国的虾农了!
从“卖拐”改成“卖车”了!终于有了一点新意了。
作者: 金锵鱼    时间: 2014-2-24 09:04
虫下 发表于 2014-2-23 21:18
周哥,你这密度,浙江人知道吗?

怎么不知道,就是养不养问题,他们信不信你。你的想法对不对可行吗。学习了。
作者: 黑夜杀手    时间: 2014-2-24 22:53
受教了
作者: 鱼饵    时间: 2014-2-26 23:00
看来看去!还是这些东西没意思!!
作者: 唿路    时间: 2015-1-22 20:40
看着偷死结果就是放太多了!
偷死野田村病毒可以重复感染吗!
ems最后还是没说明白
普通苗竟然密度要大,好苗密度小!
真是专家!!

作者: 虫下    时间: 2015-1-23 22:36
唿路 发表于 2015-1-22 20:40
看着偷死结果就是放太多了!
偷死野田村病毒可以重复感染吗!
ems最后还是没说明白

这些专家也是总结虾农的经验,其实也是不明所以,随便说说。
普通苗因为抗逆性差,放苗后总会出现大量死亡,而浙江人的养殖模式就是放鱼去吃去淘汰,剩下的都是精英。而且普通苗比较便宜,最便宜能达到13块1万。
而正宗一代苗都是需要高溶氧高营养,密度大了,饵料必然不足,饵料过多水质污染,溶氧又不足,而且一代苗的价格均为100以上,放多难养,放少产量上不去也难赚。
作者: daoming4    时间: 2015-1-26 22:05
养殖容纳?怎么衡量养殖容纳量,连个标准都没有就知道喊容纳量。
作者: 虫下    时间: 2015-1-26 22:12
dahaiyuye 发表于 2014-2-24 08:45
专家们终于不拿弧菌说事了!
专家们终于不拿浙江人发明的鱼虾混养敷衍中国的虾农了!
从“卖拐”改成“卖 ...

问题是这些东西也是早早就有人总结了,你不觉得砖家们炒冷饭吗?
作者: tangsl    时间: 2015-1-27 09:29
daoming4 发表于 2015-1-26 22:05
养殖容纳?怎么衡量养殖容纳量,连个标准都没有就知道喊容纳量。

每亩500斤都养不活,还喊要降低容量,还让不让虾农活了?亩产100斤能养活,不管赚不赚钱,没事虾农养着玩!




欢迎光临 水产医院论坛 (http://bbs.liyang-tech.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