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医院论坛
标题:
[原创]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水体分层
[打印本页]
作者:
yujiasi
时间:
2006-11-20 23:26
标题:
[原创]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水体分层
<br>
相关附件
<br><br>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水体分层<br><br>秋冬交季昼夜气温变化很大,气压变化频繁,水体中藻类的组成会发生变化,由原来喜强光的藻类如:蓝藻喜高温好强光高PH值和静水,喜低氮高磷;硅藻喜水浅光照好及水体中含丰富的硅酸盐的流动水体;裸藻类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静止水体,在阳光充足的温暖季节能够大量繁殖。转向喜中强光或者偏弱光的藻类如:金藻门的藻类多生活在淡水透明度大有机质少的低温水体;黄藻门藻类对低温弱光的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早春和晚秋大量繁殖;光甲藻对低温低光照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在转变的同时,不能适应环境的藻类必定死亡,严重时出现“倒藻”现象,引起有毒物质积累和水体缺氧等等不良反应。在这样的不稳定的客观环境下如果养殖管理稍有不慎很容易出现水体分层,从而引发水生生物的分布的变化和水体其他指标的变化等系列的物理生化的连锁反应,最终给南美白出现病理变化提供了诱因。<br><br>首先我们来分析总结一下一般出现水体分层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一,轻微分层,表层水体青绿但底层出现浑浊,肉眼很难发觉,看叶轮式增痒机打出的水花泛白或者泛黄,提起试料框带出底层的水稍泛黄,试料框上粘有不少泥垢。第二,严重分层,表层水体看起来深绿色或者青绿色也有的暗绿色,但增氧机特别是叶轮式增氧机打起的水花严重泛黄甚至是泥浆水的颜色,增氧机周围的水泡圈扩大且久久不散,水面漂浮一层油状膜,在下风区往往有条带状的灰黄色的老化或者死亡的藻类聚集在一起。<br><br>接着我们来分析一下出现水体分层的原因。第一,水深的水体更容易出现水体分层,为什么呢?秋冬交际昼夜温差比较大,白天表层水体温度比较高但底层水的温度比表层水的温度低好几度,但是夜晚表层水体热量不断向外散发,到黎明表层水温又比底层水温低,表层水的密度比底层水稍大形成一定规模的密度流,特别是在气压变化频繁风向多变的晴朗日子比较容易出现“反底”而造成水体分层。第二,投喂饲料过多的虾塘水体容易出现分层。饲料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投料过多,残饵不断积累在底部,经过微生物参与的一系列的生化反应,积累很多有毒害的气体比如H2S,CH4,NH3等等,日积月累就能使得底部的压力大于表层压力,可能慢慢反底或者在天气突变时突然反底造成水体分层。 第三,用活菌制剂过多的水体容易出现分层。活菌制剂不管是液体发酵还是固体发酵,菌种基本上都脱离不了芽孢杆菌硝化菌酵母菌乳酸菌等,这些菌作用于有机物的分解必须消耗水体中的氧气,如果用菌量过大特别是遇上阴雨天,很容易造成水体缺氧,特别是底部缺氧尤为严重,在缺氧的环境下南美白和其他水生生物的活动量会加大造成底部水体浑浊,严重的出现虾游塘。 <br><br> 第四,养殖密度大的水体容易出现分层 。同样地,放养密度过大,投料造成的残饵积累和粪便排泄物的积累增多,有机物分解耗氧严重,水体的污染远远超过池塘的自净能力,到了养殖的中后期也就是45天左右以后出现水体分层较多,往往发病率也是最高的。第五,使用刺激性比较大的药物的水体容易出现分层。通常我们使用的消毒药物分子量越小刺激性越大,例如常规的消毒药物如甲醛,氯制剂,溴制剂,溴氯制剂分子量比较小的消毒剂刺激性都比较大,而像双链季铵盐,四链季铵盐及部分的碘制剂分子量都比较大,属于比较温和的消毒药物。由于消毒药物的刺激性会使得虾和其他水生生物在短时间内的运动量加大,另外消毒药物也能抑制菌类的代谢繁殖等,同时藻类特别是偏老化的藻类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在南美白对虾的消毒药物的选择和用量上必须要严格控制,使虾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第六,池塘藻类的种类组成和分布不同,水体出现分层的难易程度也有所不同。通过长期的观察总结得出以下结论:通常以蓝藻为优势种特别是微囊藻,囊球藻和蓝纤维藻的水体特别容易出现水体分层,这与蓝藻的生活特性有关。通常起了蓝藻为优势种群的池塘同样的放养密度下南美白的生长速度都比较慢,且中后期增氧机底下或多或少都有死虾。<br><br>然后我们分析一下水体出现分层可能对南美白对虾造成的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从物理方面考虑,分层的水体溶解氧也会出现分层,表层溶解氧比较高但底层的溶解氧非常缺乏,底部还原性很强,在这种还原性的厌氧环境下厌氧致病菌的生长繁殖速度加快, 而南美白的体质却不断下降。对氮循环的影响很大,在还原性厌氧的环境下由于缺乏足够的氧化还原电位,低价位的氨或铵很难被氧化为高价位的硝酸盐供藻类利用。从生物方面考虑,分层的水体藻类多分布在表层,往往造成喜强光的藻类慢慢占据优势,并且藻类组成向单一化转变,这都不利于养殖环境的稳定。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统计约70%的有害菌都是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在分层水体的生态环境更易滋生。<br>在处理分层水体时要根据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所谓法无定法,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最终归纳起来不外乎“解毒,增氧,调水,适当补充氧化剂,提高机体免疫力”。<br><br><br><br><br><br><br><span id=stampedit>[此帖子已被 w8210 在 2006-12-28 09:55 编辑过]</span><br><br><span id=stampsys> <EMBED src=images/plus/stamp.swf width=120 height=1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wmode=transparent></span><span id=sysnote>您的帖子因为 好文章 对你奖惩如下:<br> 您的金钱 加5 ,经验 加5 , 积分 加1 </span>
作者:
chinesehugh
时间:
2006-11-22 23:20
总结得不错。提一点意见,一起来探讨:<br>1、文中第三段,“积累很多有毒害的气体比如H2S,CH4,NH3等等,日积月累就能使得底部的压力大于表层压力,可能慢慢反底或者在天气突变时突然反底造成水体分层”,这句话的因果顺序应该为:水体分层造成底部积累较多有毒有害气体,各气体分压大于表层分压,在天气突变时容易反底,危害养殖动物。<br>2、文中第三段,“第五,使用刺激性比较大的药物的水体容易出现分层”阐述的还不够,应该多强调一下消毒剂对水环境的破坏。<br>3、第四段,“在还原性厌氧的环境下由于缺乏足够的氧化还原电位,低价位的氨或铵很难被氧化为高价位的硝酸盐供藻类利用”,这句话有错误,氨氮较之硝酸盐更易被藻类吸收。事实上,在高密度养殖环境下,有机物过量积累,氨化产生的铵不能及时被藻类吸收,同时由于氧化还原电位低,不能转化为无毒的硝酸盐,在亚硝酸盐阶段大量积累,造成氨氮或亚硝酸盐中毒<br><br><span id=stampedit>[此帖子已被 chinesehugh 在 2006-11-22 23:22 编辑过]</span>
作者:
yujiasi
时间:
2006-11-25 22:20
谢谢您的指正!!但是“氨氮较之硝酸盐更易被藻类吸收”确切吗?有的资料说氨氮容易被藻类吸收也有的说硝酸盐容易被吸收,是不是这些还需要特定的条件呢?
欢迎光临 水产医院论坛 (http://bbs.liyang-tech.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