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医院论坛

标题: 【利洋动态】对虾气泡病的池塘现象(二) [打印本页]

作者: liangweijian    时间: 2025-9-22 08:59
标题: 【利洋动态】对虾气泡病的池塘现象(二)
对虾气泡病的池塘现象(二)

张子刚

       通过看虾在池塘的一些异常现象,是日常管理过程中诊断气泡病的重要依据,找寻对虾是否发生了气泡病的痕迹,指导我们养殖。通过这些表象去“刨根问底”,追溯前因,一样能及时做好防治工作,提前发现,提前预防,避免“走弯路”。比如,传统的养殖习惯,看见“不对”就消、杀, 有时反而徒增成本,加大损耗,并不利于防、控、治病

       接下来,和大家继续分析气泡病引起池塘日常管理过程中常见的一些异常现象。
       一、 中小虾“拖便”
       在育苗池或者池塘养殖虾苗期经常看到虾苗有“拖便”现象,是比较正常的情况,多和虾苗摄食的饵料有关系。养殖前期的中小虾出现“拖便”就不太正常了,比如摄食了浮游动物、底泥、藻类、青苔等等不易消化,出现“拖便”现象;细菌性肠炎出现的肠道黏膜脱落,造成粪便黏连,易出现“拖便”;池塘里面有些藻类毒素引起肠道上皮细胞损伤,增加粪便黏性,出现“拖便”。养殖过程中,更为常见的是气泡病引起的“拖便”现象,肠道受“气伤”后,肠道损伤,肠道黏膜脱落,出现“拖便”。当然,细菌性肠炎,也多是气泡病后继发感染细菌引起。

虾拖便

       二、上午吃料正常,下午吃料慢
       一线养殖中,最头疼的问题莫过于是慢料,慢料的原因多种多样。气泡病引起的慢料,最常见的现象就是上午吃料正常,下午吃料慢,尤其是养殖中期,以氧气为主的总气体过饱和引起的气泡病。上午,溶氧和水温基本正常,是对虾比较适宜的摄食水温和溶氧;下午,池塘溶氧和水温达到了一天当中的最高值,有些池塘(尤其是浅水池塘)溶氧达到15mg/L以上,水温30℃以上,部分区域或者池塘甚至更高,溶氧达20mg/L以上,水温达34℃,发生气泡病的风险非常大。对虾表现的现象就是出现慢料症状,肠胃不饱满、肠道细、粪便长,严重的会出现突发性慢料,对虾完全不吃料,来料罾里吃料的虾明显减少,对虾肠胃排空(抛网看虾才能发现)。连续几天溶氧爆表,对虾还会出现肠炎、白便、偷死等等现象。

下午出现慢料

       三、突发性慢料
       除了下午溶氧高引起的慢料,也会出现突发性慢料,这种情况发生比较急,多数是水变、掉肥、倒藻后缺氧等原因引起,养殖中后期多发。还有就是气泡病引起的突发性慢料,常见的现象有:
       1、突然快速升温,水温变化引起的温差气泡病,引起慢料。

气温升温

       2、风向变化(特别是北风转南风后)或者低压时期,气压的快速降低,气压气泡病引起的慢料。

北风转南风

       3、倒藻、倒菌、亚硝酸盐持续升高或者突然快速降低引起的以氮气为主的总气体过饱和出现的慢料。

突然性慢料

       以上情况均会引起对虾出现突发性慢料,影响程度由变化程度而定,严重的对虾直接不摄食,甚至出现“偷死”现象。
       四、对虾大量蜕壳、软壳偷死
       池塘养殖,对虾正常蜕壳,除了幼虾期会看到虾壳漂浮水面,其他养殖阶段,一般是很少看到虾壳的。大多数情况下,在水面上看到大量漂浮的虾壳,是对虾应激后大量蜕壳所致,多属虾不正常蜕壳。如果抛网检查对虾,还会看到部分虾有软壳现象。气泡病后引起的对虾应激蜕壳现象非常多,当发生气泡病后,尤其是比较急性的气体(溶解氧、溶解氮)过饱和引起的“气伤”、快速升温后的气泡病(“伤内”),导致对虾组织损伤和应激反应,促使对虾大量蜕壳,来缓解症状和修复机体损伤。

快速升温

       软壳偷死多见于养殖后期亚硝酸盐严重超标,池塘曝气能力不足,此时期池塘非常容易发生以氮气为主的总气体过饱和,引起的对虾持续大量蜕壳,出现对虾软壳偷死、“肉段”、对虾蜕壳不遂、“花皮”虾硬壳偷死等等现象。

虾蜕壳不遂

       五、 前期“掉苗”
       养殖前期“掉苗”的现象非常易发,但是又非常容易被忽视,只有当出虾后,才会发现前期出现了“掉苗”的现象,一线养殖人员时常会困惑养殖成活率的问题。造成早期虾苗成活率低的原因比较多(常见原因可参考公众号文稿“我的虾苗去哪儿了?”),气泡病“损苗”绝对是“头号杀手”,尤其是急性气泡病,直接引起虾苗死亡,气泡栓塞在致命部位,如脑血管、心血管等。早期小型藻类、鞭毛藻类居多,藻类单一,水体藻相、菌相、虫相等不平衡,加上清塘、消毒处理后,塘底有机质、悬浮物、耗氧生物少,晴天高温时期,每天下午溶氧都易爆表,持续时间长,虾苗反反复复出现气泡病,造成损苗,养着养着,虾不见了。如果加上养殖前期天气不稳定,时有降温或者北风天气,损耗更是“雪上加霜”。

养殖前期“掉苗”

       六、后期“掉苗”
       后期“掉苗”现象,肉眼可见,死亡症状比较多,死亡原因千差万别。没有无缘无故的死亡,对虾死亡一定是有原因的。气泡病引起的后期“掉苗”,多为“气伤”后继发感染细菌、病毒、霉菌等病原,进一步发病死亡。死亡率和死亡量要视“气伤”的严重程度和病原的“致命性”,当然,和天气环境、水质情况、池塘条件、管理水平、苗种抗性等等息息相关。
还有,就是对虾本身已经发病或者体质弱,易趴边、漂浮、厌食等,受气泡病影响后,会加速死亡,也会出现后期“掉苗”的现象。
      
       对虾“偷死”现象再常见不过,和后期“掉苗”不同,“偷死”有急有缓,少量对虾偷死其实就是后期“掉苗”的一种情况。这里说的“偷死”,是指死亡量相对比较大、死亡相对比较急的一种现象。
       急性气泡病引起的对虾直接死亡,死亡急、死亡量大,对虾直接死在塘底或者塘边、跳水后出现死亡的情况比较多,结合对虾身体症状可以初步诊断。常见的现象是气泡病后继发感染的病毒病或者高致命弧菌,死亡率高、死亡量大。具体死亡量也是和天气环境、水质情况、池塘条件、管理水平、苗种抗性等息息相关。
       当然,对虾本身已经出现问题,受气泡病影响后,尤其是外界条件诱发的气泡病,出现大量“偷死”的现象,比如降温后升温、气压降低、北风转南风、连续降雨、水变、倒藻、返底等等时期。
(转自“利洋水产”微信平台)

作者: tangsl    时间: 2025-9-27 10:57
全面介绍一个病的来龙去脉,流行特征、症状等等,为诊断和防控提供依据。临床上大咖才能做到。
作者: tangsl    时间: 2025-10-22 15:41
很多对虾问题与气泡病有关,这些问题是气泡病的表象或症状的间接体现,一因多果,联系联系,各种联系。
作者: 刚子    时间: 2025-11-6 18:31
感觉对气泡病的认识还不够,气泡病的发生远远比想象的多
作者: 刚子    时间: 2025-11-6 18:34
只是分析了常见的一些现象,还有一些现象,目前怀疑和气泡病有关系,还没有很好的验证




欢迎光临 水产医院论坛 (http://bbs.liyang-tech.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