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医院论坛

标题: 【利洋动态】提高饵料转化,确保养殖成功 [打印本页]

作者: WXX    时间: 2022-4-7 14:02
标题: 【利洋动态】提高饵料转化,确保养殖成功
本帖最后由 WXX 于 2022-4-7 14:02 编辑

提高饵料转化,确保养殖成功

周辉

       从2021年开始至今饲料原料一路上涨,饲料也一路上涨,同时养殖人工成本也在升高,拉网成本、养殖成本、池塘修整维护成本都在提升,加之近些年部分养殖品种疾病严重,死亡率高。华中地区出现很多品种如黄颡鱼目前价格14~15元/斤,依旧还是有很多客户亏本或赚钱少,不敢继续养,面对这种局面,养殖的出路在哪呢?

       虽然饲料一再上涨,但部分客户还是持乐观态度,在近期拜访的客户反馈中,有些客户反映饲料上涨500~1000元/吨,如果饵料系数能控制到1.0,每斤鱼的成本上涨0.25~0.5元,这还是可以接受的,前提是一定要控制饵料系数,下面分享几个降低或者控制饵料系数的方法:
       1、增加增氧设备,加大增氧力度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保持一定的溶解氧是保成活的前提,对于较大的池塘(如15亩以上),建议增加涌浪机,晴天白天使用,有利于搅动水体,搅动底泥,对于减少耗氧物质积累、提高水体稳定性起到很大作用。对于偏小的池塘,建议增加水车式增氧机,有利于池塘水体流动,增加溶解氧。
       另外,在投饵区周围建议延长增氧机开机时间,不管是叶轮式增氧机还是水车式增氧机都可以,微孔增氧机也挺好,但管理难度相对较高。特别是对于较大的池塘而言,投饵区周围鱼的密度相对比较高,特别是像游动能力并不强的黄颡鱼这类品种,更是很大一部分聚集在投饵区周围或者不远处。为方便摄食需要,投饵区周围的增氧机尽量延长开机时间,有利于缓解缺氧情况及提高吃食后饲料的消化吸收利用率。

16亩池塘,10台增氧机

       2、合理控制放养密度
       在当地很多养殖者为追求高产一味提高放养密度,这样做易让鱼虾的生长受营养和溶氧的双重**,导致饵料系数高、病害问题日益凸显,得不偿失。其实,当池塘条件及管理方式基本一样的条件下,高密度和低密度养殖鱼虾的产量也可能相差不大,若一心想要高产,提高密度也应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
       另外,合理的利用池塘空间也可以有效的降低养殖成本,提升养殖效益,例如很多客户亲测有效的做法:在养殖前半段,密度较低,池塘负荷较小时,混养一定数量的大规格花鲢,早期投喂花鲢为主,养殖2~3个月后出花鲢,降低密度,再继续投喂主养品种,这样池塘整体产量得以提升,增加效益。

黄颡鱼密度适宜,促进吃食,降低饵料系数

       3、安装溶氧监测设备——“小飞碟”,根据溶氧曲线投喂
       根据近几年跟踪总结发现在池塘增氧机数量较多,使用频率足够的前提下,根据溶氧曲线(溶氧较高、稳定时适当增加投喂量,反之)投喂比根据天气、水色等因素来投喂更有效。有客户会说养鱼保证池塘中的溶氧就够了,不用管水质情况,认为下肥或调水没用,但事实是补肥、调水能有效提高保障溶氧,池塘安装的溶氧监控设备很好的证实了这一点。当然,水质也不能过肥,过肥的水体容易使溶氧不稳定,早晚溶氧变化较大也会引起鱼虾吃食变差。所以投喂时根据池塘中溶氧的曲线高低及波动变化进行投喂,使投喂更合理更简单。

稳定的溶氧是投喂的前提

       4、添加内服保健药物
       合理的添加内服保健药物,有利于鱼虾的消化吸收及提高饵料利用率,特别是像菌制剂的作用明显,能减少饲料中的营养物质排入水体造成污染及富营养化。另外,保肝产品也是必要添加的,因为肝脏是主要的消化、解毒器官,肝脏好能提高其抗病力。保健类产品可以不用每餐添加,建议定期使用,如每月使用2次,每次使用5-7天。

肝脏相对较好的二龄草鱼

       5、时刻防病
       防重于治,是对水产养殖疾病极重要的理解,很多疾病发生后并不能完全有效的治愈,往往只能通过处理降低损失,水产动物多为群体动物,发病期间未发病个体很多也是处于亚健康状态,所以需要及时处理提前预防,及时止损。环境、机体、病原的共同作用是影响发病的核心因素,内服营养保健、保障溶氧增强体质,定期改善底质水质、消毒杀菌减少病原生物的繁殖积累是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

稳定的黄绿色水质

(转自“利洋水产”微信平台)

作者: 沙湖双黄蛋    时间: 2022-4-16 15:31
当时配个溶氧一条线的图 就更好了
作者: hanfj    时间: 2022-4-18 09:00
降低饵料系数,增氧增产。
作者: 沙湖双黄蛋    时间: 2022-9-26 18:04
最近看到一些饲料厂的思路,和我们差不多了,比如回鱼喂肠子,拉规格差,抽头子,也是一个路子




欢迎光临 水产医院论坛 (http://bbs.liyang-tech.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