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医院论坛

标题: 【梭子蟹专题】梭子蟹“牙膏蟹”与“塑料蟹”的区别 [打印本页]

作者: WXX    时间: 2021-5-24 10:33
标题: 【梭子蟹专题】梭子蟹“牙膏蟹”与“塑料蟹”的区别
梭子蟹“牙膏蟹”与“塑料蟹”的区别

王小霞、王林锁

       近年来随着梭子蟹养殖规模的迅速发展和养殖模式的变化,梭子蟹“牙膏蟹”与“塑料蟹”在某些流行地区每年都有发生,给梭子蟹养殖产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经利洋公司调查检测发现,梭子蟹“牙膏蟹”主要是微孢子虫感染引起的主要症状,“塑料蟹”为感染血卵涡鞭虫引起。由于“牙膏蟹”与“塑料蟹”在一些症状上具有相似性,很多人无法分清这两者的区别,给处理造成困难,笔者对此谈谈该如何区别梭子蟹“牙膏蟹”与“塑料蟹”并进行预防。
       一、解剖症状
       1、“牙膏蟹”解剖症状

       刚发病的蟹在水中没有任何症状,体表无明显病变,大部分腹部黄褐色,后期发病严重的蟹趴在岸边,蟹体较脏,发病蟹与正常蟹最直观的区别就是发病蟹游泳足关节处发白,解剖后体腔内有大量透明腹水,一段时间后凝固,有的为灰黑色果冻状腹水,有臭味,鳃部发白或发黄,肝胰腺萎缩并结构模糊水样化,肌肉白浊肉质紧实,部分肌肉白浊并呈粉色。肝胰腺压片观察,在显微镜下可见灰绿色、密集微孢子虫包囊,有明显形状,包囊破裂后散落的微孢子虫单个虫体为灰绿色、密集,有明显形状,虫体有折光性。

图1  病蟹肌肉发白

图2  关节膜发白、浑浊、不透明

图3  组织涂片观察到大量微孢子虫

图4  吉姆萨染色后的微孢子虫体

       2、“塑料蟹”解剖症状
       刚发病蟹在水中没有任何症状,观察发病蟹体表无明显异常,部分蟹体表明显挂脏,发病后期病蟹体表附着物增多、壳变软、附肢透明或粉红色、解剖后体腔内有大量乳白色腹水,不凝固,鳃部正常或发黑,肝胰腺为土黄色,萎缩并结构模糊,肌肉稍稍发白,结构松散水样化;肝胰腺压片或淋巴液涂片,镜检血卵涡鞭虫虫体单个散在,个体较大且透明。

图5  体腔大量乳白色液体渗出

图6  肌肉水样化

图7  淋巴液涂片见大量虫体

       二、流行与危害
       1、“牙膏蟹”的流行与危害

       由于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模式的改变,近两年在养殖的地区的发病率均有所上升,一般6月下旬就可见少量发病个体,7月中旬急剧增加,10月后发病严重,有些池塘发病率高达60%-70%,疾病感染末期严重时可导致梭子蟹大量死亡。
       2、“塑料蟹”的流行与危害
       6月初,梭子蟹长到七、八期时开始发现有病蟹,最开始为水色浓绿、有机质多的老绿水池塘发病,最多时病蟹占30%,少的为10%,后期母蟹发病率明显升高,部分病蟹死亡后漂到塘边,大部分病蟹死亡后沉底,无法看到。
       三、防控方法
       由于微孢子虫和血卵涡鞭虫寄生在组织内,尚无药物杀灭,所以一旦感染,暂无治疗办法,只能通过预防措施减少感染。
       1、控制密度
       高密度饲养的梭子蟹易发生互相残食打斗,组织损伤后易感染寄生虫,因此预防微孢子虫病及血卵涡鞭虫病首先从控制梭子蟹的养殖密度开始,加强养殖管理,尤其是在梭子蟹蜕壳后处于“软壳”阶段时,一定要控制密度。
       2、彻底清塘
      经过一个养殖阶段,池塘底部“四化”严重,需要彻底清塘以减少池塘底质对后续养殖的危害。有研究表明微孢子虫对氯制剂敏感,清塘时可使用氯制剂清塘,特别是前一年发生过微孢子虫病的池塘。
       3、定期改底
       池塘底部环境恶化会导致微孢子虫及血卵涡鞭虫大量繁殖,增加了梭子蟹感染疾病的概率,定期改底能减少池塘底部有机物的积累,保持水质稳定,减少有害物质对梭子蟹的刺激。
       4、定期巡塘
       研究发现微孢子虫病及血卵涡鞭虫病的传播方式以水平传播为主,所以养殖过程中要防止梭子蟹间相互传染,发现病蟹及时捞出。
(转自“利洋水产”微信平台)

作者: LY-huangyu    时间: 2021-5-25 10:45
加强管理,改底,降低密度,防止传染
作者: hanfj    时间: 2021-5-25 16:35
目前对微孢子虫、血卵涡鞭虫的宿主、生活史、致病机理、感染途径方面的研究非常少, 专用药物研发基本属于空白,实践上只能以预防为主了
作者: tangsl    时间: 2021-5-30 13:31
搞梭子蟹养殖的太少了,但是这两个病很重要,危害很大。




欢迎光临 水产医院论坛 (http://bbs.liyang-tech.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