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医院论坛
标题:
小瓜虫病,求助!
[打印本页]
作者:
leikunnuy
时间:
2011-1-14 15:18
标题:
小瓜虫病,求助!
请问各位前辈!鱼儿得了小瓜虫病怎么处理?以前在试验室里面遇见过,都是用孔雀石绿解决的,但是孔雀石绿是禁用药!不能用于生产,请问各位前辈!有没有好的解决方案??
作者:
tangsl
时间:
2011-1-16 21:53
近年来近海污染严重,不论是海水网箱还是土池养海水鱼,还是室内水泥池,几乎所有养殖的海水鱼都大量发生刺激隐核虫。大剂量内服“LY-生命素”,同时“福地安”连续改底,来提高免疫力,改善环境,有效。但值得注意的是:1.患病鱼鳃部产生大量粘液或烂鳃使鱼严重缺氧,病鱼死亡的直接原因往往是缺氧死亡。2.养殖户往往大量用杀虫药物造成病鱼大量死亡。小瓜虫是世界难题,现在还没有那种药物即能杀虫对鱼又没很大危害。3.感染小瓜虫后常常继发细菌感染,甚至发生败血症,配合抗菌药物治疗效果更好。如果越冬期不吃料了,或者水泥池很严重,不吃食了,那就不好治了,很难熬过冬天。请参考以下几个论坛里以前的帖子:
作者:
tangsl
时间:
2011-1-16 21:55
[每周一例]连用“福地安”控制池塘隐核虫病[病例68]福建诏安,一池塘以放黄鳍鲷鱼苗为主,混养日本对虾和锯缘青蟹,面积4亩,水深平均1米,鱼苗规格2.5cm~3cm左右,大约有10万尾。
2009年3月23~26日,养殖户在风尾处,每天都会发现活力差的鱼苗,并有增多趋势。鱼苗体表、背部和尾部有白点,镜检确诊为海水小瓜虫(隐核虫)。
3月27日,建议客户用“福地安”来抑虫,每次使用“福地安”1.5瓶,每天使用一次,连用4天。
4月1日,回访,养殖户说,在使用第3天风尾就没有看到病鱼了,并且鱼苗的活力比以前还好。
分析:通过本病例和小瓜虫的生活史,可以说明抑制小瓜虫包囊期的虫体治疗小瓜虫病是有效的。“福地安”正是通过改变池底环境和抑制包囊期虫体大量繁殖,为鱼苗恢复活力提供了时间。(利洋水产药店 诏安店 孟建提供 2009.09.18)
作者:
tangsl
时间:
2011-1-16 21:56
福地安防治石鲽小瓜虫案例(海中金)养殖品种:石鲽 池塘条件:2~5亩土池,泥底或泥沙底,一年一清淤,2~3台叶轮式增氧机。 鱼苗规格:25g/尾放苗密度:20000尾/亩 饵 料:自制冰鲜料 地 址:山东莱州 流行情况:石鲽放苗时间为秋季,水温20℃左右。此时正是海水小瓜虫适宜生长的时间。因石鲽放苗密度较大,投喂量也极大(高峰期达10kg/10000尾),放苗后池塘有机质就开始大量累积,池塘严重富营养化,池塘整个养殖周期都呈红棕或红褐色。海水小瓜虫的发病率也极高,而且死亡率极大,往往死亡量会超过70%。 用药情况:因石鲽为出口品种,该公司用药非常谨慎,放苗时基本不用药。后经推荐,其中4口池塘使用“福地安”改底,3亩/瓶,3天使用一次。 发病情况:放苗一月后,有4口未使用“福地安”的池塘先后发现感染了海水小瓜虫。鱼摄食量明显下降,体表可见明显粘液斑突起,鱼鳃丝可以白色小颗粒。100倍镜下检查为海水小瓜虫。而这4口池塘相邻的4口使用“福地安”的池塘则未发病。 治疗情况:4口发病池塘,有2口池塘将鱼捕出,放至大棚里处理。另2口池塘发病后,及时停料,同时使用“福地安”3瓶/亩配合“碧水安”2瓶/亩,每3天一次,逐渐控制至水温降至15℃,鱼吃料状况明显好转,小瓜虫症状消失。 结 论:当然,不使用“福地安”的池塘也有不发病的,但是,使用“福地安”防治海水小瓜虫的,全部未见发病,而发病的4口池塘都是一开始不用的。所以“福地安”防治海水小瓜虫效果还是较为明显的。
作者:
tangsl
时间:
2011-1-16 21:59
[每周一例]河鲀小瓜虫和细菌病并发一例[病例47]广东中山市坦洲镇一养殖户养殖河鲀,池塘面积5亩,水深1.5米,有河鲀六千多斤。2月21日,开始出现死亡,且逐渐增加。
2月24日,死亡十几尾,且有5~6尾游水,吃料比较慢,测量亚硝酸0.3mg/L,氨氮0.8mg/L。检查游水鱼,鰓上有十几个小瓜虫,且有烂鰓症状,肝和肠道有轻微充血,使用“福地安”1瓶改底。
2月25日,死亡10尾,5~6尾游水。上午使用“新威灭”1/2瓶+“鳃皮康”3包,下午用“福地安”1瓶,同时内服 “LY-生命素”+“肝胆康”。
2月26日,早上有一尾游水,无死亡,吃料速度加快,检查鰓上小瓜虫两条,烂鰓情况缓解。继续使用“新威灭”1/2瓶+“鳃皮康”3包,下午用“福地安”1瓶,同时内服“ LY-生命素”+“肝胆康”。
2月27日,无游水,无死亡!(利洋水产药店 坦洲店 代强提供)
分析:本例为小瓜虫继发感染细菌的病例。治疗,采用外用“新威灭”+“鳃皮康”泼洒,并内服“LY-生命素”+“肝胆康”增强鱼体抵抗力,“福地安”改底,有较好效果,本病例中,上述几种药刺激性均较大,应注意掌握用量。(2009.04.17)
作者:
tangsl
时间:
2011-1-16 22:01
[每周一例]隐核虫、细菌并发引起大黄鱼大批死亡[病例61]宁德地区隐核虫病年年加重,今年发病已近尾声,但还是有部分养殖户继续发病,2009年7月,我们走访了部分养殖户,发现一隐核虫与细菌并发导致鱼苗大量死亡的病例,具体如下。一养殖户,网箱3.6米×3.6米,放苗2万多尾,2009年7月11日问诊,之前因为白点病严重,已经有一部分死亡,4~5天前出现烂尾、烂头等症状,每天死亡2000~3000条,11日溃烂症状已经不明显,但是死亡量没有降低。检查病鱼皮肤有出血点,烂身、烂尾,头部发红且有溃烂,鳍基部充血,肝脏充血。镜检,病鱼烂鳃严重。并从脑、肝、肾、腹水分离出白色,扁平光滑菌落,革兰氏染色为阴性弧状细菌。
分析:2009年刺激隐核虫(白点病)的危害比往年都要严重,死亡量大,发病时间长,往年在水温28℃以上时,“白点”已经退去。本次调查发现,09年7月10日,水温已经达到29℃,鱼体“白点”依然很多,随着温度的升高,鱼苗死亡量加大,部分海区网箱内出现空荡荡的现象。本病首先寄生隐核虫,进一步并发感染细菌(包括引起烂鳃的病原及弧菌),从而加重死亡。本病中病鱼已有“白鳃”症状,但未分离出上周报道的球菌,我们发现,本病中的“白鳃”与上例“白鳃”不同,本病烂鳃严重,肝脏发红,而上例中不烂鳃且肝脏白色或黄色。生产中内服利福平,并配合“LY-生命素”,抗菌及增强体质,对降低死亡量有一定的效果。(利洋公司 企划部 迟爽提供 2009.07.30)
作者:
tangsl
时间:
2011-1-16 22:04
[每周一例]增强机体抗虫能力,控制大黄鱼“白点病”[病例63] 宁德地区网箱养殖大黄鱼,近年来,养殖密度不断增加,海区污染严重,“白点病”即刺激隐核虫病大量暴发,成为大黄鱼养殖最具危害的疾病,由于刺激隐核虫难治,网箱养殖外用药困难,至今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下面是通过增强抗虫能力,控病防病的一例,供参考。
莱尾海区一养殖户,2009年5月13日放苗,为了提高成活率,增强鱼体抗虫能力,5月23日开始使用“LY-生命素”3瓶+“营养快线”1包拌料20桶内服。她和邻居同时间放苗,养殖密度相当,网箱连接在一起,唯一的区别就是她的鱼通过内服保健增强抗虫能力。在白点病发病高峰和死亡高峰期,她的鱼与邻居的鱼有着明显的差异(如下表)。此养殖户的鱼苗平稳度过“白点病”发病高峰期,损失很少。
分析:本病例中,鱼苗通过长期内服“LY-生命素”+“营养快线”,提高鱼体抗虫能力,对控制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有显著的效果。同时提示,在环境、病原不能控制的情况下,通过内服增强水产动物的抗虫能力,应该是控制虫害的新途径。
作者:
速解安120
时间:
2011-2-15 14:28
真是学习了,分析的很透彻
作者:
麻港Freshman→磊
时间:
2011-2-20 09:45
学习了
作者:
Shz860918
时间:
2011-2-27 18:03
四川火锅底料使用是什么原理呀?请教·····
作者:
xiaoluobotou
时间:
2011-3-19 18:40
哈哈!火锅兄真搞笑!
作者:
李红岩
时间:
2011-3-22 22:42
谢谢 唐老师 辛苦了
作者:
林海朝《?,。》
时间:
2011-8-15 16:30
额呵呵,不错哦!值得借鉴!
作者:
haibin
时间:
2011-11-1 12:00
海水小瓜虫病总体来说对鱼是无选择性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鳞片小、无鳞鱼相对要比鳞片大、有鳞鱼容易处理的多,例如 金鲳、河豚相对好处理。分析刺激隐核虫是寄生在上皮组织内的。所以,一般寄生在无鳞鱼的体表粘液下面。而有鳞鱼就不只是寄生在粘液下面。这与淀粉卵涡鞭虫引起的“白点”是有区别的;1、淀粉卵涡鞭虫引起的“白点”是像树根一样的假根抓在体表,而刺激隐核虫是上皮组织内2、虫体要比隐核虫小3、隐核虫周围有一圈纤毛,做圆圈运动,淀粉卵涡鞭虫不会动,虫体周围光滑4、刺激隐核虫能清晰的看见大核,虫体颜色浅;淀粉卵涡鞭虫颜色深,介质均匀。不做显微镜检查很难从根本上判断是不是隐核虫。从近今年的发病情况来说,淀粉卵涡鞭虫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刺激隐核虫。全年发病(福建诏安),感觉与水温关系不大,与污染关系密切。
作者:
haibin
时间:
2011-11-2 08:43
&type=2 淀粉卵涡鞭虫幼虫
作者:
haibin
时间:
2011-11-2 08:45
淀粉卵涡鞭虫幼虫
作者:
shanxisclrj
时间:
2011-11-2 22:55
我研制出了一种特效药,哇哈哈
作者:
haibin
时间:
2011-11-5 09:59
淀粉卵甲藻幼虫
作者:
haibin
时间:
2011-11-5 10:02
淀粉卵涡鞭虫
作者:
haibin
时间:
2011-11-5 10:03
晕了 怎么传不上呢
作者:
赵大炮
时间:
2011-11-6 09:29
小瓜虫生物学很有特色,用药物后小瓜虫会很快形成孢囊,用以度过外界应激或环境的变化。但在其孢囊中其细胞核的分裂并没有停止,而是在进行积极的分裂。一旦药效一过,细胞质也即分裂,从而形成上万个个体,再来感染鱼体。这也是为什么小瓜虫会越治越严重的原因。用硫酸铜治疗,就是用药之后,在一定时间后(3个小时后,6个小时内,也就是等孢囊形成并脱落后)把鱼转移,如果不能把鱼转移可采用半量或三分之二换水法,记住水要从底部开始抽,然后添注新水,再用药,再换水,如此方可。反正就是要把孢囊弄到其他地方。
作者:
haibin
时间:
2011-11-9 11:37
顶楼上的,所以控制小瓜虫 重点是控制其胞囊,而实际生产中 都把重点控制在虫体上了。
作者:
小马
时间:
2012-3-2 14:16
和四川火锅汤底相似,用辣椒和姜煲水泼
作者:
tangsl
时间:
2012-3-5 15:12
小瓜虫确实是水产上的顽固疾病,难处理。我这里有一个海南药店王超写的海水小瓜虫的防治小资料,感觉不错,下面发上来,大家有兴趣学习学习。石斑鱼小瓜虫病的防治一、流行情况及危害海水小瓜虫又名刺激隐核虫,是石斑鱼养殖过程中最难控制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寄生在鱼类的皮肤、鳍、鳃、头、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胞囊呈白色小点状,肉眼可见。严重时鱼体浑身可见小白点,故称白点病。它能引起病鱼呼吸困难,不觅食,免疫力下降,体表各组织充血,并继发感染细菌性败血症,可造成大批鱼死亡,死亡率可达60%~70%,甚至全军覆没,对养殖生产带来严重威胁。该病发生的最适水温是15-28℃。20-25℃最易感染宿主,30℃以上,虫体不能发育。所以,在海南的秋末和初春容易大量暴发,在炎热的夏天一般不会发生。在24℃时,其生活史为4d,15℃时为10d。该病往往在营养不良、水源太差、养殖过密、水质底质过脏、经常投喂冰鲜鱼等情况下容易发生。
作者:
tangsl
时间:
2012-3-5 15:13
二、小瓜虫的生活史1.滋养体阶段:从小瓜虫的掠食体进入鱼的皮肤或鳃到离开鱼体的时期,此为寄生阶段,一般为3~7天。此时,幼虫通常包被一层较厚的宿主保护层(鱼为了保护自身而分泌的),药物难以渗透。部分虫体受到药物刺激,脱离鱼体形成包囊,起到暂时的驱虫效果,但很容易复发。2.包囊阶段:从小瓜虫脱离鱼体形成包囊到包囊破裂的时期。寄生阶段的小瓜虫幼体受到外界因子刺激、宿主死去或幼体成熟时会离开宿主,自由游动2~8h后沉于水底,分泌一层胶质黏附于底壁上,经8~12h形成质地坚硬的包囊。包囊里的虫体分裂繁殖,一次能孵化500-1000个幼虫。 3.掠食体阶段:从包囊破裂后,幼虫自由游动到进入鱼体的时期。此期是药物敏感期,而且如果在1-2d内没有发现宿主鱼,幼虫会自行死亡。幼虫感染了新寄主,又开始它的下一个生活史。所以,自然环境下的野杂鱼活动范围广、密度低不容易感染,而养殖的鱼密度高,容易感染。
作者:
tangsl
时间:
2012-3-5 15:14
三、小瓜虫的发病症状发病的鱼往往食欲减退、身体消瘦;皮肤、尾鳍等处有点状充血,甚至发生溃烂;鳃上组织显著增生,呼吸困难、靠边或不安的游塘;体表粘液多且脏,严重时可见体表大量白点、全身充血发红、眼角膜白浊、肾脏充血肿大、花肝,最终病鱼窒息死亡或感染细菌性败血症死亡。
作者:
tangsl
时间:
2012-3-5 15:15
四、小瓜虫病难治的原因海水小瓜虫病一旦爆发,很难根治。一是鱼体身上的小瓜虫被宿主保护层包被着,药物很难渗入作用;二是小瓜虫在不同时期对药物的敏感程度不同,其耐药性也越来越强,有时出现鱼都中毒了,虫还没死;三是大部分药物并非真正杀死了小瓜虫,只是刺激虫体脱落,沉在塘底,小瓜虫繁殖速度太快,非常容易复发;四是发病的鱼往往烂身烂鳃甚至内脏充血发炎,杀虫时极易造成大量死亡,不敢大剂量用药。
作者:
tangsl
时间:
2012-3-5 15:16
五、已发病的池塘,建议处理方法:1、如果虫极少,鱼又吃料正常,无明显发病症状,可外用“福地安”或“底虫净”改底抑虫,减料内服“生命素”、“低聚糖”增强鱼的抗虫能力。水质较差的池塘,需配合外用“碧水安”+“速解安”泼水,改善水质。2、有少数鱼靠边或游塘,吃料减少,体表和鳃上有小瓜虫,内脏正常,无死亡或少量死亡。此时处在发病初期,可排掉部分池水,加入井水或高盐度的水,改变池塘水体盐度,因小瓜虫对渗透压的改变很敏感,部分幼虫会自行从鱼体脱落。然后用 “新威灭”或“氧速保”泼水,清洗鱼体表污物后再杀虫,视情况隔天再重复操作一次。池塘水质较差的,需谨慎杀虫或加大换水量再处理。3、如果鱼发病严重,已有大量靠边或游塘,体表出现大量白点,溃烂严重甚至全身发红,眼睛浑浊,烂鳃严重,肝肾充血发炎,花肝等明显败血症症状时,切勿杀虫,否则易造成大批死亡,甚至全军覆没。此时应以改良环境、增强鱼体质为主,建议:上午“碧水安”(2亩/瓶)+“速解安”(2亩/包)泼水,“福地安”(4亩/瓶)改底抑虫;晚上用“氧速保”(4亩/瓶)、“大蒜粉”(2亩/包)泼水,除了增氧防止病鱼缺氧死亡,而且此两种药物穿透力强,能抑制或杀灭小瓜虫,能消毒杀菌,防止细菌病的恶化。4、病鱼体表或鳃上有较多小瓜虫但内脏正常,体质较好,又有搬塘条件的,可以采取药浴后搬塘的方法。搬塘时,要求新塘的水质干净,与原塘理化指标相近,以减少鱼的应激。药浴时,大桶中加入淡水(可刺激更多的小瓜虫脱落),放入硫酸铜或醋酸铜,配合聚维酮碘或阿维菌素。每框鱼药浴时间不宜太久,一般1分钟左右,用药浓度越大,时间越短。药浴用水太脏时,需更换。搬塘后,当天泼洒“碧水安”(2亩/瓶)+“激活”(1亩/包),增强鱼的抗应激能力,减少损失。随后几天,可内服“生命素”、“低聚糖”增强鱼的抗虫能力。如果小瓜虫还在恶化,可考虑杀虫。此时因水质底质较好,杀虫效果往往更显著。发病处理时,需注意三点:1、发病池塘,每晚用“氧速保”泼水,起到增氧、抑虫、杀菌的作用;2、坚持改底,“福地安”或“底虫净”可抑制小瓜虫,防止虫病复发;3、杀虫后,细菌病和气泡病很容易暴发。可泼洒“碧水安”+“速解安”解毒调水,改善水环境;内服“肝胆康”+“营养快线”保肝。烂身烂鳃较为严重的,可隔天泼洒“慧碘”+“鳃皮康”,防止细菌病的恶化。
作者:
tangsl
时间:
2012-3-5 15:17
六、目前治疗小瓜虫病尚无特效药,杀虫效果不稳定,风险大,易反复,应以防为主。建议:1、鱼的放养密度要适宜,切勿过大,减少幼体寄宿机会,减少冰鲜鱼投喂;2、发病季节不直接进海水,以免带来传染源。定期用“碧水安”与“速解安”解毒稳水,“福地安”或“底虫净”改良底质,抑虫防虫。3、加强营养保健,内服“LY-生命素”、“低聚糖”等增强鱼的抗虫能力。只要养殖水环境良好,鱼体质健壮,鱼体自身的免疫力完全可以抵抗小瓜虫的感染,即使鱼体或周围存在少量的小瓜虫,虫病也不会暴发。
作者:
tangsl
时间:
2012-3-5 15:18
案例:琼海欧村一老板,土塘1.5亩,2009年养青斑4000尾,养殖1年,很少换水,没有杀过虫,坚持定期内服“LY-生命素”,外用“碧水安”、“福地安”,水体一直稳定,养殖过程中总共死鱼不到100条,抓完鱼后统计,共有3800条以上。2009~2011年,部分老板采用此方法,均养殖成功,没有发生过小瓜虫。
作者:
兴业渔病
时间:
2012-4-11 21:15
三“安”全能?
作者:
大同小鹿
时间:
2012-5-22 14:45
火锅料好啊,还要加点辣椒面。。。
欢迎光临 水产医院论坛 (http://bbs.liyang-tech.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