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医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7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海参专题】海参池塘混养日本对虾放苗后注意事项

[复制链接]

165

主题

386

帖子

898

积分

免审组

Rank: 18Rank: 18Rank: 18

积分
89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6-9 08:48:0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海参池塘混养日本对虾放苗后注意事项

马野

       自2024年以来,受市场供需关系及养殖规模扩大的影响,海参价格呈现波动下行趋势,传统单一养殖模式的经济效益面临挑战。为应对这一局面,探索海参池塘的多元化混养模式成为行业热点,其中套养日本对虾(俗称“车虾”)的模式因生态位互补性强、市场价格相对稳定、综合收益高等优势,逐渐受到养殖户的青睐。然而,混养模式的成功不仅依赖于科学规划,更注重放苗后的精细化管理。日本对虾苗种放养后的早期管理直接决定了养殖成活率与最终产量。笔者围绕放苗后关键管理要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科学投喂,奠定生长基础
       大部分养殖户对早期虾苗投喂存在误区,认为虾苗可依靠天然饵料存活,忽视人工投喂。日本对虾苗种(体长1~1.5cm)放养后,摄食能力较弱,且对饵料适口性要求较高。若投喂不足或饵料选择不当,极易引发虾苗自残或营养不良,导致成活率下降,甚至暴发病害。建议放苗后第二天开始投喂优质开口饵料(如“利饵多”),用量为每10万尾虾苗每天投喂1斤,之后每天增加10%投喂量,连续投喂7~10天。10天后可逐步转为合成饵料的小破碎料,投喂量根据摄食情况调整(可通过三角兜观察残饵量判断)。因海参池塘较大,一般在投苗区域附近投喂、驯化,随着对虾生长及投喂量增加,再逐渐扩大投喂范围。“利饵多”可充分悬浮于水体中下层,便于虾苗摄食,同时它也有利于浮游动物的培育,为虾苗提供更多的天然饵料生物。
       二、稳定水体,避免环境剧烈波动
       日本对虾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高于海参,放苗后1到2周内尽量避免大量换水或“呲底”(高压水枪冲底),防止水体波动大引发应激伤亡。日常进水需缓慢,前期每潮水换水量不超过池水20%,后期可适当增加换水量,但非特殊情况下,单次换水量不宜超过池塘水位的1/3,温差不超过2℃,盐度差不超过3‰。另外对虾蜕壳期体质较弱,这一期间应避免使用消杀类药物刺激,同时减少机械“呲底”。
       三、检测水质,防患于未然
       水质指标异常是诱发虾病的主要因素,建议放苗后每周至少检测2次,常规检测指标包括溶解氧、pH值、氨氮和亚硝酸盐。溶解氧最好保持在5mg/L以上,尤其需要关注高温期夜间池塘底部溶解氧,可以选择安装“小飞碟”溶氧仪,24小时实时在线监测,能够更直观地掌握池塘水体溶解氧和水温等数据的变化。pH值一般控制在8.0~8.6之间,单日波动不超过0.5,氨氮低于0.2mg/L,亚硝酸盐小于0.1mg/L。同时,因日本对虾有潜底习性,一定要做好底质养护工作,可定期使用“底加氧”“底居安”改善底质环境。
       四、防控弧菌,阻断病原传播
       弧菌是日本对虾养殖中的主要病原菌(尤其是副溶血弧菌),可通过水体、饵料等途径传播。建议放苗后每半月泼洒生态消毒剂“优肽Ⅲ”(3亩/瓶)配合光合细菌“利生多”(8亩/瓶)抑制有害菌繁殖。在对虾生长到3~5cm转肝期时,可拌料内服“营养快线”增强免疫,提升虾体抗病力。

       最后,建议养殖户在实践过程中建立养殖日志,记录投喂量、水质变化及虾体生长情况,逐步形成适合本地条件的标准化养殖流程。
       总之,海参与日本对虾的混养模式,既是对传统养殖模式的突破,也是对海参池塘立体空间的优化利用。通过科学投喂、水质调控以及病害防控的综合管理,不仅能有效提升虾苗成活率,还可实现海参与车虾的协同生长,最终真正实现海参养殖池塘综合效益的可持续提升。
(转自“利洋水产”微信平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6

主题

1973

帖子

6381

积分

免审组

Rank: 18Rank: 18Rank: 18

积分
6381
2#
发表于 2025-6-11 11:01:15 | 只看该作者
早期投喂还是非常重要的,前期营养补充有助于提高虾苗成活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水产医院论坛  粤ICP备17147180号

GMT+8, 2025-10-7 09:51 , Processed in 0.117868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